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消渴

消渴

病名。出《素问·奇病论》。亦作痟渴。①泛指具有多饮,多食,多尿症状的疾病。分上消中消下消三种。《证治汇补·消渴章》:“上消者,心也。多饮少食,大便如常,溺多而频。中消者,脾也。善渴善饥,能食而瘦,溺赤便闭。下消者,肾也。精枯髓竭,引水自救,随即溺下,稠浊如膏。”本证可见于糖尿病、尿崩症等。详上消、中消、下消各条。②指口渴,多饮,多尿而小便甜的病症。《外台秘要》卷十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本证即现代所称糖尿病。③消渴病一种。以口渴,尿少为主症。《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痟渴者,为虽渴而不小便也。”④指口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后,……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猜你喜欢

  • 黄石

    出《名医别录》。为方解石之别名,详该条。

  • 蓝藤

    见《湖南野生植物》。为昆明鸡血藤之别名,详该条。

  • 虚损怔忡

    怔忡之一。《不居集》卷二十二论虚损怔忡:“怔忡之病,心胸筑筑振动,惶惶惕惕,无时的宁者是也。此症惟阴虚劳损之症恒有之。盖阴虚于下,则宗气无根,而气不归源,所以在上则浮撼于胸臆,在下则振动于脐旁,虚微者

  • 五刺

    古刺法名。又称五脏刺。《灵枢·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以其针刺深浅部位不同,分别适应五脏有关的病变。计有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输刺等五种。详各该条。

  • 问妇女

    问诊中,针对女性的月经、白带、妊娠、产育等方面的情况,作为妇女患者常规问诊内容。

  • 天鼎

    经穴名。代号LI17。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天顶。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颈外侧,扶突穴下1寸,胸锁乳突肌后缘;或于扶突穴与缺盆穴连线之中点处取穴(《医宗金鉴》)。另说“在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一寸五分。

  • 清热解毒丸

    《证治准绳·幼科》集三方。寒水石、石膏各八两,青黛四两。为细末,蒸饼七个,水调为丸,芡实大,每服一丸,食后开水化服,或细嚼生姜汤送下。治五脏积热,毒气上攻,咽喉肿痛,赤眼壅肿,头面发热,唇口干燥,两颊

  • 汪淇

    【生卒】:十七世纪【介绍】:清代医家。字憺漪,又字右之。浙江钱塘人。长于妇、儿科,推崇明代医家武之望所著之《济阴纲目》一书,并对之加以笺释重订,于1665年(康熙四年)刻行。又编纂有《保生碎事》一卷(

  • 徐纯卿

    【介绍】:明代医家。延平(今福建南平)人。年轻时读书,学习易理并钻研医学。曾获得秘方,施药救人,到八十岁仍手不释卷。著有《纫元医案》,已佚。

  • 钉节天蛇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蛇节疔。见该条。证治见指疔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