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本病初起,身热憎寒,目赤疼痛,牵引眉棱、太阳痛楚异常,黑睛生白翳一颗,失治,其翳直钉入内,则混睛如障,赤丝环绕,昼夜不辨,为目翳之奇恶者,故称疔翳(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参见钉翳条。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榕须之别名,详该条。
医方著作。8卷。本书即《医宗金鉴》卷26~33(亦有单行本)。书中共选录清代以前临床常用方剂近200首,除记述原方方名、主治及处方外,每方均附有方义的注释和历代医家对该方的论述。选方颇精,虽未分类,但
证名。见《素问玄机原病式》。多由风燥伤表,内郁血分以致耗伤津液,气滞血枯而成。患处皮肤干涩枯燥,甚则裂口、出血、疼痛、手足干枯不荣。治宜养血润燥,佐以清火。内服四物汤去川芎,加麦冬、花粉、黄柏、五味子
脉学著作。《周氏医学丛书脉学四种》之一。2卷,清·周学海撰。本书重点介绍作者对脉学的见解。上卷谈诊法及诸脉;下卷经义丛谈,论析脉学中多方面的问题。周氏此编是对《脉义简摩》一书的补充与发挥,有一定的参考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四。即面发毒。详该条。
痿证之一。见《证治汇补·痿躄章》。多发于体肥之人,因湿痰客于经脉所致。《张氏医通·痿痹门》:“痿,属湿痰者,手足软弱,脉沉滑,兼腰膝麻木,或肿。”治宜燥湿化痰为主。《丹溪心法·痿》:“湿痰,二陈汤加苍
见《贵州草药》。为大肺筋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又称茧子。即胼胝。包括脚垫、趾垫、“疔”三类。脚垫按其生长部位和形状不同,分为月牙垫、轮垫、后垫等多种。趾垫亦分为顶趾、盖趾、夹趾、对趾等名目。疔则有垫疔和单纯性干疔之分,名称颇多,如顶趾疔、盖
【介绍】:见滑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