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则。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用温热药治寒证,寒象不解而更甚,这不是属于外寒之证,而是真阳(肾阳)不足的虚寒;应温补肾阳,则寒象自除。参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条。
见《救荒本草》。为回回蒜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出《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三。指婴幼儿囟门未合,感受风寒而引起的鼻塞。治以葱白捣碎取汁,涂于囟门;或用艾茸炒热,布包敷于囟门,气通即愈。参见鼻风条。
一般表示里有积滞、痰饮、湿浊。淡红舌白腻苔,为痰饮、湿浊、食滞;淡红舌白厚堆积如粉苔,可见于温疫初起或有内痈;舌红苔黄腻,气分湿热;舌红苔黄厚而干,邪热深入,里实已成(见《辨舌指南》)。
见《广东中药》Ⅱ(生草药部分)。为鸡骨草之别名,详该条。
参见痘科类编释意条。
见《兰室秘藏·眼耳鼻门》。即助阳和血补气汤,见该条。
病证名。出《灵枢·经脉》等。即呕吐。详该条。
见《外科正宗》卷一。即黍米寸金丹,见该条。
见《症因脉治》卷二。即黄芩泻白散,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