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湖南药物志》。即虎刺,详该条。
出《疮疡经验全书》卷四。即走黄。见该条。
病名。出《外科证治全书》卷三。即虎口疔。见该条。
【介绍】:唐代医家。籍贯不详。撰有《病验方》三卷,已佚。
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又名坠睛眼。谓风寒上攻眼带,致目珠向下偏斜。类似今由上直肌、下斜肌麻痹所致的麻痹性斜视。参见目偏视条。
病名。指下痢粘冻脓血,赤白相杂。《素问》中称“注下赤白”、“泄注赤白”。《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赤白痢候,然其痢而赤白者,是热乘于血,血渗肠内则赤也,冷气入肠,搏肠间,津液凝滞则白也。冷热相交,故
①即舌根。见《灵枢·经脉》等篇。因多数经脉皆络于此,故与经络脏腑关系十分密切。如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之脉挟舌本;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厥阴之脉络于舌本。参见舌条。②指舌体。《灵枢·热病》有“
经脉生理特点。出《灵枢·根结》。少阴是三阴之中,为出入之枢纽,故为枢。
见《广西药用植物图志》。为萝芙木之别名,详该条。
鞭为硬之古体字,即胸中痞硬,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