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明代医生。字大仪,太平府(今安徽当涂)人。因病,发其先世所藏方书,潜心探究,终以医名。为医重视理中气,不泥于古。兼工诗,人谓得盛唐体。著书甚多,卒年89岁。
见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为蜘蛛香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多由上焦风热邪毒上冲咽喉而起。《重楼玉钥》卷上:“此症生靠帝中下边,初起两边红紫如粟形大,逐时胀肿,起鳞向上者是;渐长如绿豆大,似松子一样,甚至黄皮裹住。及有莲子大者,斯难治矣。”一边生者名单松
见《新本草纲目》。为乌梢蛇之别名,详该条。
出《本草图经》。即马蔺子,详该条。
【生卒】:十五世纪【介绍】:明代医生。字良玉。苏州(今属江苏省)人。世传小儿医,宣德年间(1426~1434年)在太医院任职。其子恒、恺、悌、愃,皆继医业。钱恒(字伯常),于成化年间(1465-148
【介绍】:见元好问条。
食疗丛书。清·费伯雄编。又名《费氏食养三书》。共收入三本食疗著作。其中,《食鉴本草》为费氏亲撰,成书于1883年;《本草饮食谱》乃代文晟辑,经费氏鉴定,成书于1850年;所附《食养疗法》系费子彬著,成
病证名。又称痰泻、痰泄。《症因脉治》卷四:“或泻或止,或多或少,或下白胶如蛋白,腹中漉漉有声,或如雷鸣,或两肋攻刺作痛,此痰积泄泻也。”详痰泻条。
书名。1卷。清·张撰。撰年不详。首为炮炙论,总论制药之法;其次分论232种药物的炮炙方法。主要参考雷敩以后各家本草著作及有关资料编成。1928年以后,本书又先后被改名为《制药指南》或《国医制药学》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