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风藤
见《分类草药性》。为白毛藤之别名,详该条。
见《分类草药性》。为白毛藤之别名,详该条。
即清宣金脏法,见该条。
十三鬼穴之一。《备急千金要方》:“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第四针掌后横纹,名鬼心。”原注为太渊穴。《针灸大全》则指为大陵穴,今多从此说。
病名。又称悬痈肿。《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若有伏热,上冲于咽喉,则热气乘于悬雍,故令或长或肿也。”
病名。见《疡科准绳》卷三。又名蛇盘疬。为瘰疬绕项串生,如蛇盘绕。参见瘰疬条。
病名。出《医学入门》卷六。又名穿胁痈、胁疮。指生于胁部的痈。由肝胆经郁火而成,多发于体虚之人。此证易发于软胁部,初起如梅、如李,逐渐长大,色红焮痛,易脓易溃,脓多稠。治宜解郁泻火,服柴胡清肝汤;或用地
病证名。多因素体阳盛内热,热扰血溢,或过嗜辛辣,热伏冲任,迫血妄行所致。症见经血量过多,或经行持续时间延长,血色深红或紫,稠粘或有臭秽气味。面红身热,口干作渴,时作烦躁。治宜清热凉血。方用清经汤加阿胶
指正常的、具有生气的火,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阳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少火生气。”
见清·赵楷《百草镜》。为合子草之别名,详该条。
恶,畏恶。《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心恶热。”马莳注:“心本属火,火之性热,而受热则病,故恶热。”心为火脏,热极则心火炽盛;心主血脉,热甚火炽则津血耗伤或迫血妄行;心主神明,热盛则神明昏乱,而
指心中空虚,容易恐惧的一种证候。多因心血或心气不足,胆气怯弱所致。与精神因素也有一定关系。可见于某些虚弱证、贫血、神经官能症等。治宜养心安神或温胆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