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总治十六般哮喘方

总治十六般哮喘方

婴童百问》卷六方。阿胶(蛤粉炒)、马兜铃、炙甘草半夏(姜汁浸三日,炒)、杏仁(去皮)各一两,人参五钱。为末,每服一钱,水煎临卧食后服。治咳嗽哮喘。若心嗽面赤或汗流,加葛根煎服;脾嗽不思饮食或恶心,加生姜二片煎服;胃嗽吐逆呕酸水,加蛤粉煎服;胆嗽令人不睡,用药半钱,茶水调下;肺嗽上气喘急,加桑白皮煎服;膈嗽出痰如圆块,加生姜自然汁调药咽下;劳嗽,加秦艽末煎服;冷嗽天晚嗽甚,加葱白三寸煎服;血嗽连频不住,加当归大枣煎服;暴嗽涕唾稠粘,加乌梅、生姜煎服;产嗽背胛痛,加甘草三寸,黄醋少许煎服;气嗽肚疼胀满,加青皮煎服;哮嗽声如拽锯,加半夏二枚煎服;肾嗽时复三两声,加黄芪饴糖煎服。

猜你喜欢

  • 红中微黄根舌

    舌中尖红,舌根有淡黄苔。为热入阳明,每有出现黄疸者。如见头汗、身凉、小便黄涩,可用茵陈蒿汤加味,清热利湿退黄(见《伤寒舌鉴》)。

  • 彧中

    经穴名。代号KI26。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或中,《医学入门》作域中。属足少阴肾经。位于第一肋间隙,距胸正中线2寸处。布有第一肋间神经前皮支及锁骨上神经前支、深层为第一肋间神经;并有第一

  • 吐酸

    证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吐出酸水之症。多因宿食、湿痰、热郁、停饮等所致。常兼见气闷饱胀,暖气腐臭等。治宜和中消食化痰,用曲术丸、八味平胃散、干姜丸等方;若从热化,则宜栀连二陈汤、咽醋丸。有因肝

  • 痰饮腹胀

    病证名。指痰饮留滞所致的腹胀。《症因脉治》卷三:“痰饮腹胀之症,胸腹满闷,怔忡喘急短息倚肩,呕恶痰涎。或腹中漉漉有声。”多因脾胃传化失职,痰饮不化所致。治宜祛痰化饮为主。胸闷怔忡,宜小半夏汤、二陈汤;

  • 大发药

    见《陆川本草》。为走马胎之别名,详该条。

  • 葱茎白

    见《本草纲目》。即葱白,详该条。

  •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书名。8卷。宋·朱端章撰。刊于1184年。卷1~7主要是产科的方论;卷8为初生儿的保育法。书中引录前人有关妇产科病证的论述,内容较丰富,所选方药大多可取,是宋代妇产科临床治疗的一部重要文献。建国后有影

  • 经来下肉胞

    病证名。亦名经来下血胞。《叶氏女科证治》:“经来不止,忽下肉胞三五个,状如鸡子大,软如絮,用刀剖开,内如石榴子,昏迷不省人事。宜服用十全大补汤。”

  • 走火

    气功术语。练功不当而导致的一类失常现象。见偏差条。

  • 天会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天池,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