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病名。见《儒门事亲》卷六。即脾疸。详该条。
五脏气逆证中,脾气上逆的症状,出《素问·宣明五气篇》。《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气病而不能灌溉于四脏,则津液反溢于脾之窍口,故为吞咽之证。”临床多见于脾虚小湿不化患者。
见《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为华山矾之别名,详该条。
指初潮月经。明·万全《广嗣纪要》:“月事初下,谓之红铅。”
神奇外治法之一。用生附子一枚,生姜一两,同捣烂炒热,布包熨背心及胸前,将姜附捻成一饼,贴于胃口。治小儿胸有寒痰,不时昏倒者。
【介绍】:唐代医家。撰有《广黄帝本行记》,已佚。
病名。见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中医眼科学讲义》。即睥生痰核。详该条。
出《神农本草经》。又名虫、土鳖虫、地乌龟。为鳖蠊科昆虫地鳖Eupdyphaga sinensisWalk.或冀地鳖Steleopyga plancyi(Bol.)雌虫的干燥全体。主产江苏、浙江、河南等
运气中六气的变化之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阴所至为濡化。”指太阴之气司天则湿气敷布,万物泽润。
见《四川中药志》。即李核仁,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