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心圣图说

猜你喜欢

  • 阳跷脉

    奇经八脉之一。出《灵枢·寒热病》。其循行路线,据《难经·二十八难》载:“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本脉自足跟外侧的申脉穴起始,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股部外侧,经髋、胁,至肩膊外侧,沿颈

  • 摩面

    自我推拿方法。即浴面法。《诸病源候论·时气候》:“摩手掌令热,以摩面从上下二七止,去肝气,令面有光。”

  • 定痛法

    小儿推拿方法名。《幼幼集成》卷三:“凡小儿胸中饱闷,脐腹疼痛,一时不能得药,用食盐一碗,锅内炒极热,布包之。向胸腹从上熨下。盖盐走血分,最能软坚,所以止痛。冷则又炒又熨,痛定乃止。男妇气痛,皆同此法。

  • 格阳关阴

    脉象。人迎脉(两侧颈动脉)搏动较正常盛大四倍以上,称格阳,因气血盈溢于三阳经,与三阴经格柜所致。寸口脉(两侧桡动脉)搏动较正常盛大四倍以上,称关阴,是气血盈于三阴经,与三阳经隔绝所致。两者俱见则为格阳

  • 虫渴

    消渴病之一。《类证治裁·三消》:“有虫渴,脏腑生虫,耗津液而成消渴,苦楝子汤。”

  • 黄松木节

    见《太平圣惠方》。即松节,详该条。

  • 六经病

    病名。指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病症。《伤寒论》中把外感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证候,依据所侵犯的经络、脏腑病变部位,受邪轻重,邪正盛衰,划分为六经病证,以之分辨阴

  • 三串毒

    病名。《疮疡经验全书》卷五:“此症上下生之,其形虽一,而中间皮好,但内肉溃烂,初起红色,亦不大痛,日渐溃烂。此症之来,六气七情所感,严寒酷暑所遇,积毒于脏腑,或年老男妇性度怡默而亦患此者,恐平居坐卧湿

  • 六十四号归妹方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绝痧方,见该条。

  • 眼科

    医学分科名称。唐代眼科尚未独立,包括于耳目口齿科内;宋代始有眼科之设立;元、明、清等均沿袭有眼科。参见九科条及十三科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