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鸡峰普济方》卷十八。即石苇散第一方,见石苇散条。
即醋心。《齐民要术·作酢法》:“酢,今醋也。”详醋心、吐酸条。
经穴别名。《圣济总录》“上林,穴在三里下一夫。”所指即上巨虚。见该条。
病名。①出《疡医准绳》卷四。生于足心涌泉穴之痈疽。又名涌泉痈、井泉疽、足心痈、足心发、脚心痈、脚心毒、足底疔、穿心疔、水疔、病穿板、脚底穿心疔、穿板疽、丹疽、掌心疽、穿板龟、穿窟天蛇。因肾经虚损,湿热
十二经别之。出《灵枢·经别》。即足厥阴经别,见该条。
即肩胛骨。其前方呈扁平三角形,向后凹陷,形同饭勺,故名。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发热》。指虚劳骨蒸发热。《医学说约·热》:“劳热则蒸。”多由气血亏损,阳衰阴虚所致。常见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等症。五脏邪热不清亦可导致劳热。《医学入门》卷五:“心劳邪热,则口舌生
【介绍】:见吕留良条。
唐代医官职称。共设4名,官阶从六品上。
即绘有人体经穴位置的挂图,一般可供临床、教学和研究参考。国内发行较广的有北京中医学院和广州部队后勤部卫生部编绘的二种,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