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张从正

张从正

【生卒】:约1156~1228

【介绍】:

金代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字子和,自号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睢县、兰考一带)人。精通医术,继承刘完素的学术思想,用药多偏于寒凉,并擅长用汗、吐、下三法。认为六淫在天之邪及雾、露、雨、雹等在地之邪最容易使人致病,不适的饮食也是致病因素。这些外邪应该立即驱出体外,祛邪的方法以《伤寒论》的汗、吐、下三法为原则。对汗、吐、下三法动用范围很广,有不少发挥。由于他在治疗上偏于攻下,后人称以他为代表的学术派别为攻下派。他主张治病先攻后补,在当时滥用补药成风的情况下有一定意义,但他对扶正与驱邪、攻与补的关系,在理论上有一定的片面性。1217~1221年(兴定年间)被召补为太医,不久辞去。麻知几等将他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加以整理增订,编成《儒门事亲》40卷,一般认为该书的前三卷为张氏所亲撰。

猜你喜欢

  • 产后言语含糊

    病证名。见周丹忱《胎产指南》。因产失血太多,心血虚弱,故舌萎卷缩。治宜滋阴养心。方用生脉散合四物汤。

  • 银楂姜桂大黄汤

    《温热经解》方。银花炭、山楂炭、赤砂糖各三钱,大黄一钱,肉桂、炮姜各二分。水煎服。治下瘀血痢,色纯黑如漆者。

  • 六经

    出《素问·热论》。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和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并按十二经脉的走向分为手六经和足六经。《伤寒论》以六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病理症状等,作为外感热病辨证分型的纲领。参见六经辨证条

  • 口角

    上、下唇交会处。因在口的两侧,故称。

  • 麦粒团

    见《安徽中草药》。为木半夏之别名,详该条。

  • 地苦胆

    ①见《陕西中草药》。为土贝母之别名。②见《广西本草选编》。即苦地胆。③见《四川中药志》。为金果榄之别名。各详该条。

  • 轻乳散

    《外科真诠》方。轻粉二分,甘草、乳香、黄丹各五分,黄柏一钱,铜绿、没药各三分,冰片一分。为细末,苧麻根四两,先以苦参三钱煎汤洗患处,再用此散掺之。治麻根疮,症见足跟之下,色赤皮烂,内有肉丝缕缕,状似麻

  • 阴囊下横纹

    经外奇穴名。《肘后备急方》:“治卒中急风,闷乱欲死方……,若眼反,口噤,腹中切痛者,灸阴囊下第一横理十四壮。”《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阴囊下横纹。位于阴囊下第一横纹之中点处。

  • 王吉民

    【生卒】:1889~1972【介绍】:医史学家。广东东莞人。1910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大学堂,毕业后任船医等。后对中医学、医学史有所钻研,尤以医史研究兴趣浓厚。于1936年组织医史委员会,任会长。即今之

  • 劳宫

    经穴名。代号PC8。出《灵枢·本输》。别名五里、掌中、鬼路。属手厥阴心包经。荥(火)穴。位于掌心横纹第二、三掌骨之间。屈指握拳时,当中指尖下是穴。一说“在掌中央横纹动脉中,屈无名指指头着处即是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