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干霍乱

干霍乱

病名。俗称搅肠痧斑痧乌痧胀。指突然腹中绞痛,吐泻不得的疾患。多因冷气搏于肠胃,或邪恶污秽之气郁于胸腹,闭塞经隧气滞血凝,中气拂乱所致。《诸病源候论·干霍乱候》:“干霍乱者,是冷气搏于肠胃,致饮食不消,但腹满烦乱、绞痛、短气,其肠胃先挟实,故不吐利。”《圣济总录·干霍乱门》:“干霍乱之状,中气喘争而不吐不利是也,肠胃挟实,与冷气相搏,正气暴衰,神志昏冒,上下隔塞,白汗自出,治之稍缓,则不可救。”《杂病源流犀烛·霍乱源流》:“干霍乱,即俗云搅肠痧,亦由胃气虚猝中天地邪恶污秽之气,郁于胸腹间,上不得吐,下不得泻,以致肠胃绞痛异常,胸腹骤胀,遍体紫黑。”《医学心悟》卷三:“干霍乱证,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搅肠大痛,变在须臾。古方以烧盐合阴阳水引而吐之,或以陈皮同煎吐之,或用多年陈香橼煎汤更佳。俗名搅肠痧、乌痧胀,皆此之类。此系秽气闭塞经隧,气滞血凝,脾土壅满,不能转输,失天地运行之常,则胀闭而危矣。”《医宗己任篇·霍乱》:“有干霍乱者,俗名斑痧,又名搅肠痧。吐泻不见,面色青冷,腹中绞痛,乃阴阳错乱最恶之候而最易治。急刺委中部分出血,明矾末调饮探吐,或用菜油探吐,兼用碗刮背上,用苧麻根蘸清菜油,刮夺命穴,督脉后顶天庭等处,后服砂仁细末数口,连嗳数十声即愈。”本病除内服药物探吐、急刺委中出血外并可刺十指出血。参见霍乱等条。

猜你喜欢

  • 产后大便下血

    病证名。因产后失血伤阴,阴虚生热,热伤肠络所致。治宜养血清热。方用四物汤加味(四物汤加阿胶、地榆、血余、乌贼骨)。

  • 冲气犯肝

    冲脉病误治变证之一。《杂病源流犀烛·冲脉病源流》:“汗之伤血而引肝上逆,故头眩,汗不出,筋惕肉瞤。下之伤气,故腹内拘急,食下动气反剧,身虽有热,卧则欲踡,皆冲气犯肝,肝受其害所见之症也。宜防风白术牡蛎

  • 治劳三禁

    出《理虚元鉴》。指治疗虚劳病证,禁用燥烈、伐气、苦寒的药物。

  • 大肠

    ①六腑之一。上接阑门,与小肠相通,下连肛门(包括结肠和直肠)。大肠接纳小肠下注的消化物,吸收剩余的水分和养料,使之形成粪便,传送至肛门排出体外。是整个消化过程的最后阶段,有“传导之腑”、“传导之官”之

  • 清胆竹茹汤

    《症因脉治》卷三方。柴胡、黄芩、半夏、陈皮、甘草、竹茹。水煎服。治胆火乘脾,不得卧。

  • 厚生训纂

    养生类著作。6卷。明·周臣编。内容为育婴、饮食、起居、御情、处已、睦亲、治家、养老、法语,大多摘自《颜氏家训》、《袁氏世范》、《三元延寿》等书。因去其繁琐,摘取简易,便于诵读,故有一定参考价值。其中饮

  • 胎满

    病名。孟蔚《仁寿镜》:“怀孕而点滴下血者,此由阴虚不足以济火,气虚不足以固血,名曰胎满。”即胎漏。详该条。

  • 乌龙双摆尾

    小儿推拿方法。即乌龙摆尾。见该条。

  • 缺盆

    ①人体部位名。即锁骨上窝。《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从缺盆上颈贯颊。”②经穴名。代号ST12。出《素问·气府论》。别名天盖。属足阳明胃经。位于锁骨上窝中央,胸正中线旁开4寸处。布有锁骨上神经

  • 盘龙花

    见《江西草药》。为盘龙参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