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外科启玄》卷七。即血漏。见血漏条。
经外奇穴名。见肩三针条。
【介绍】:宋代医生。著有《十全博救方》1卷。已佚。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农吉利之别名,详该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黄水芋草之别名,详该条。
经脉的表里关系组合。出《灵枢·经别》。指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别相合而言。
①指阴蹻、阳蹻两脉的联称。②指阴蹻,阳蹻两脉起始部的穴位,即照海、申脉。参见二陵条。
病人自觉口香。可见于消渴病重证。
金元时期的一个医学派别。详见金元四大家条。
古病名。一名食。其症多食而形体消瘦,由于肠胃和胆有燥热所致。《素问·气厥论》:“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参见食条。本病可见于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肠道寄生虫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