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儿梅疮

小儿梅疮

病名,即杨梅疮。《幼幼集成》卷四:“小儿患此者,实由父母胎毒传染而致,然非寻常胎毒可比。……小儿梅疮,最为恶候,倘发于一二月间,或半周之内,最难救治,以其毒禀先天,来路既远,方药难及,即日服数匙之药,杯水东薪,终难有济。昧者但以搽洗之法治之,适足以阻其出路,反致内攻不救。只当缓以图之,庶能保全。先以胡麻丸修制精细,每日服之,三七之后,内毒将尽,方用点药(杏仁霜一钱、轻粉八分、明雄黄一分,共研匀,外搽),不三日而疮尽愈矣。此法至神至捷,第不可用之太早,恐内毒未尽也。”本病属先天性梅毒,治疗时可以中西医结合,彻底杀灭梅毒螺旋体,以期治愈。

猜你喜欢

  • 余粮丸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六方。余粮石(醋煅)一斤,海金沙(醋炒)、豨莶草(酒炒)、益母草(蜜、酒炒)、百草霜(醋炒)、茵陈(酒炒)、乌龙尾(醋、酒炒)、陈皮、白蔻仁、砂仁(姜汁炒)、松萝茶、木香、

  • 枳壳大黄汤

    《症因脉治》卷四方。枳壳、大黄、陈皮、木通、葛根、厚朴、甘草。水煎服。治酒积腹痛,痛而欲利,脉沉数者。

  • 问睡眠

    十问之一。嗜睡(多寐)多因阳虚阴盛,或痰湿困阻。昏睡而伴有高热,为邪犯神明;神倦肢怠而多卧,为气弱神虚。病后身热喜眠,为余邪未清;无热喜眠,为正气未复。失眠(不寐)虚证较多,可见于心血不足、心肾不交、

  • 接骨

    经外奇穴别名。见《中国针灸学》。即接脊。见该条。

  • 崔氏八味丸

    见《金匮要略》。即肾气丸,见该条。

  • 无名疮

    古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此疮非痈非疽,非癣非疥,状如恶疮,或瘥或剧,人不能名,故名无名疮也。”指古时尚未明确的某些外科病而言。治疗参见疮疡、溃疡条。

  • 怕痒花

    出《群芳谱》。为紫薇花之别名,详该条。

  • 辘轳展开

    证名。指瞳神散大。《银海精微》:“瞳人之大小随黄仁之展缩,黄仁展则瞳人小,黄仁缩则瞳人大,……肝受风而不展辘轳,则瞳人环圆也,随肝轮而缩,觉见瞳人大不收,号曰辘轳展开症。”治宜祛风涤痰,用僻巽绽子加减

  • 吴士奇

    【介绍】:见吴杰条。

  • 滋补肾阴

    参补阴、强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