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儿咳嗽

小儿咳嗽

病名。小儿腠理不密,容易感冒表邪侵入,首先犯肺,因而在冬、春气候多变的季节,最易引起咳嗽。另小儿如消化不良,以致脾为湿困,容易生痰,痰湿内蕴,则肺气失宣,亦致咳嗽。至于体质素弱,久咳伤津,导致虚火上炎而使津气亏虚,肾不纳气,则肺气更虚而咳嗽加剧。因此小儿咳嗽,可分为外感内伤两类:外感咳嗽,如寒咳、热咳、伤寒暴嗽肺寒咳嗽、肺热咳嗽、痰热嗽秋燥咳嗽;内伤咳嗽,如食积咳嗽呷嗽涎嗽、痰血嗽肺燥久咳脾虚久嗽肾虚久嗽等。

猜你喜欢

  • 髓俞

    经穴别名。出《针灸大全》。即腰俞。见该条。

  • 裴宗元

    【生卒】:十二世纪初【介绍】:北宋医家,徽宗时太医令。赴京前以医名于越。1107~1110年(大观年间)任奉议郎、太医令兼措置药局检阅方书等职,奉命与陈师文、陈承等校正医方,编辑《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小慈菇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即光慈菇,详该条。

  • 四逆注射液

    即四逆汤制成之注射剂,方见四逆汤条。

  • 李子仁

    见《四川中药志》。即李核仁,详该条。

  • 朱红

    见《中国树木分类学》。为杨梅之别名,详该条。

  • 偃月障

    病证名。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与偃月侵睛同。详该条。

  • 口糜

    证名。指口腔内泛现白色糜点,形如苔藓。《素问·至真要大论》:“火气内发,上为口糜。”《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源流》:“脏腑积热则口糜,口糜者,口疮糜烂也,宜局方凉膈散;心热亦口糜口疮多赤,宜花粉末掺之

  • 针灸易学

    针灸著作。2卷。清·李守先撰于1798年。卷上为针灸源流、手法和认症三部分,介绍了针灸的方法及要穴的应用;卷下记述十四经穴及奇穴。

  • 夭然不泽

    面色枯槁无华,见于慢性病的重病容。是气血亏损,胃气衰败之象。《灵枢·决气》:“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