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元代医生。安徽怀远人。参见朱肯堂条。
气功意守部位名称。①道家称上丹田为泥丸,即两眉之心。②医家称百会为泥丸(泥丸宫)。又,泥丸即囟门(囟会)。《黄庭内景经》:“脑神精根字泥丸。”
指验齿与龈以辨病。叶天士云:“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小儿病看舌后,亦须验齿。”“热邪耗肾液者,齿色必黄,黄如酱瓣宜救肾。热邪耗胃液者,齿色必紫,紫如干漆,宜安胃。齿光燥如石者,胃热;枯骨色者,肾液枯
耳的部位。《冷庐医话》卷四:“……铜挖刺通耳底,流血不止……。”耳底,古人泛指耳窍的深部,似指今之外耳道深部及鼓膜等部分。
病名。又称脾泻。因寒湿损脾或饮食伤脾,脾气虚弱所致。《难经·五十七难》:“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丹溪心法·泄泻》:“老人奉养太过,饮食伤脾,常常泄泻,亦是脾泄。”《寿世保元·泄泻》:“
见《新华本草纲要》。为蘑菇之别名,详该条。
化痰法之一。治疗热痰的方法。由于邪热壅肺,炼液成痰。症见咳嗽不利、咯痰黄稠、面赤烦热、舌红苔黄等。用葶苈、黄芩、桑白皮、栝蒌皮、象贝母、芦根之类。
病名。指邪在皮肤表层的痹证。《灵枢·官针》:“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鸡屎藤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亦名胎前虚热。《女科秘宝》:“初孕自发大热,服凉药更甚,此胎之虚热也,服四物汤再加人参、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