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订通俗伤寒论》方。栝蒌仁四钱,半夏一钱五分,黄连八分,枳实、黄芩各一钱,竹茹三钱。水煎去滓,入生姜汁二滴、竹沥二瓢,冲服。功能豁痰降火。治火痰郁遏胸膈,症见咳嗽不爽,胸中气闷,夜不得眠,烦躁不宁者
【介绍】:见程邦贤条。
【介绍】:东汉时期医生。字伯鱼。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人,曾作过医工长。
【介绍】:见何炳元条。
经穴名,代号BL32。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骶部,在第二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骶正中线之中点。布有第二骶神经后支和骶外侧动、静脉后支。主治腰骶疼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痛经,
证名。简称哮。见《医学正传·哮喘》。指发作性痰鸣气急的疾患。《医宗必读》卷九:“别有哮证,似喘而非,呼吸有声,呀呷不已,良由痰火郁于内,风寒束于外,或因坐卧寒湿,或因酸咸过食,或因积火薰蒸,病根深久,
营气和卫气的合称。两气同出一源,皆水谷精气所化生。营行脉中,具有营养周身作用;卫行脉外,具有捍卫躯体的功能。《灵枢·营卫生会》:“营卫者,精气也。”“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参见营气、卫气
【介绍】:宋代官吏。字文渊。邓州穰(今河南邓县)人。中进士,任秘书省著作佐郎,通判戎州(今四川宜宾)等职。他鉴于当地人不信医药,患病多祈求鬼神,因此下令严禁巫术,并取古代医方刻于石上,此后,戎州一带始
【介绍】:见吴正伦条。
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谓:“龙疽发背起胃俞或肾俞,二十日不泻死,九日可刺……。”即中搭手。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