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太平圣惠方》。为马齿苋之别名,详该条。
舌苔黄,舌体浮而肿大。《辨舌指南》:“黄腻满布者,由湿热郁而化毒,宜清湿火化毒;白腻黄腻者,痰浊相搏上溢为胀也,宜蠲痰化浊;舌黄胀大满口者,乃胃府湿热蕴结不消也。”
①痿证之一。亦称肝痿。由于肝热内盛,阴血不足,筋膜干枯所致。证见肢体筋急拘挛,渐至痿弱不能运动,伴有口苦,爪枯等症。《素问·痿论》:“肝主身之筋膜……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
神志清醒而言语错乱,但说后又自知讲错。多因心气虚,精神不足所致。
出《扁鹊心书》。为洋金花之别名,详该条。
经外奇穴名。《肘后备急方》:“治卒中急风,闷乱欲死方……,若眼反,口噤,腹中切痛者,灸阴囊下第一横理十四壮。”《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阴囊下横纹。位于阴囊下第一横纹之中点处。
见《金匮要略》。即术附汤,见该条。
见《中药大辞典》。为白豆蔻壳之处方名,详该条。
出《丹溪心法》。即锁阳,详该条。
心的下方,通常专指胃脘部。《素问·五常政大论》:“心下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