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口疳

口疳

病名。①指口腔病。①即满口疳蚀。详该条;②又名糜疳。见《外科启玄》卷八。多由阳明湿火薰蒸而发,常见于小儿。症见口内腐溃,或连及咽喉,疼痛不适,饮食有碍,或形瘦,腹胀泄泻手心热等。治法初宜清泻湿热,用清胃散加减;继则健脾益胃,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可用银花甘草薄荷连翘煎汤漱口。并外吹冰硼散;或以人中白散(人中白煅红60克、孩儿茶30克、黄柏、薄荷、青黛各18克、冰片1.5克共为极细末),少量掺口疳上(《外科正宗》卷四)。②为龋齿别名。《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又口疳,其齿断不触,自然脓血出。”

猜你喜欢

  • 耳穴探测器

    针灸仪器。通过测定耳廓皮肤电阻确定耳穴位置的仪器。市售的耳穴探测器分电表指示、氖灯指示和音响指示三种。以后者为常用。使用时,打开电源开关,将探棒插头插入“检查”插孔内,此时耳机无声,即可探测。将一电极

  • 眼弦

    眼的部位名。见《银海精微》。又名胞沿、胞弦、眼楞、眼棂、眼棱、眼沿、目唇、睑唇、睥沿。即今称睑缘。为上下眼睑的游离缘,生有排列整齐的睫毛,近内眦处上下眼弦各有一泪小管的开口。眼弦与眼睑共起保护眼珠的作

  • 喉珠风

    病名。《喉风福》:“此症发于悬雍前上腭,生一红紫泡如珠悬挂,拖入喉间,生痰疼痛,甚至堵塞咽喉,饮食有妨,宜先用极酸好醋,以新笔醮点珠上。”参见喉瘤条。

  • 足跟骨

    即跟骨。为跗骨中最大的一块,位于足后,有强大的肌腱附着。

  • 蛇黄

    出《新修本草》。为蛇含石之别名,详该条。

  • 蟾蜍皮

    出《本经逢原》。又名蟆皮、干蟾皮、蛤蚆皮。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皮。辛,凉,有小毒

  • 经行泄泻

    病证名。出《陈素庵妇科补解》。亦名经来泄泻。多因脾肾阳虚,当经行之时,胃肠之气血受阻,影响水谷精微的运化及传导失职所致。脾虚者,症见经期大便泄泻,精神疲倦,食减,或见浮肿、腹胀等,治宜健脾渗湿,方用参

  • 象豆

    出《南方草木状》。为榼藤子之别名,详该条。

  • 水金铃

    见《四川中药志》。为节节花之别名,详该条。

  • 漱水不欲咽

    病人口燥咽干,只想用水漱口,而不欲咽下。可见于热性病,热入营血或瘀血内阻的病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