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十二经脉病候

十二经脉病候

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手阳明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阳十二条经脉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发生异常时出现的一类证候。十二经“外络于支节,内属于腑脏”,故经络病变,可以影响所属络的内脏,内脏有病也可影响其有关经络,有时表现为局部的外经病候,有时则表现为内脏病候,二者往往同时兼见。各经具体病候,详见手太阴经筋病候手少阴经筋病候等各条。

猜你喜欢

  • 阮叔文

    【介绍】:见阮炳条。

  • 脑顶风

    病证名。出《颅囟经》。指小孩无故摇头的病态。系由肝风内动所致。临床可伴有惊搐、咬牙、弄舌等。须依据具体病情,辨证施治。

  • 掉尾势

    即工尾势。详该条。

  • 臭叶子

    见《滇南本草》整理本。为臭灵丹之别名,详该条。

  • 酸榴皮

    见《本草纲目》。为石榴皮之别名,详该条。

  • 绿竹堂集验方

    方书名。6卷。明·罗浮山人约撰于万历年间。刊于1696年。书中所集录的验方,分为固精、种子、妇人、小儿、诸风、痰火、须发等30门。现存1696年重刊本。

  • 颐生微论

    见删补颐生微论条。

  • 何大英

    【介绍】:明医家。西安(今浙江忂县)人。志于医,尝四方参师访友,乃精岐黄。嘉靖十年(1531年)撰书三编:首编《发明证治》,分风、寒、暑、湿、燥、火等门,论病证方治;次编《精义语录》,阐述病机机理及谨

  • 风燥

    指风和燥相结合,多感于秋燥时令。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唇燥、咽干、干咳、胸胁痛、皮肤干涩,舌苔白薄而干,脉浮涩等。治宜润燥清肺,兼以疏风。

  • 乌巴丸

    《不居集》上集卷十七方。乌梅肉二两,巴豆霜(去油)五粒。乌梅肉水煮烂,候水少干,入巴豆,煮片刻,搅如稠糊,取出捣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至十五丸,生姜煎汤送下,不拘时服。治胸膈久为顽痰所害,面色青白浮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