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叶氏女科证治》卷二。指孕妇素体虚弱,孕后气血不足,而致胎虚不安。宜补脾益气,养血安胎。以胎元饮为主。若心气虚者,症见烦躁,心悸失眠,用归脾汤;若肝肾阴虚者,症见急躁易怒,头痛眩晕耳鸣,腰膝
小儿推拿方法名。详开天门条。
见《小儿药证直诀》。即胃气实热。详该条。
经穴名。代号LI19。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长频、长髎、长。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鼻翼外缘直下,与水沟穴平齐处。布有面神经与眶下神经的吻合支;并有面动、静脉的上唇支通过。主治鼻塞,鼻衄,鼻息肉,口等
病名。即膈消、上消。《兰室秘藏·消渴门》:“高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饮,《逆调论》云心移热于肺,传于膈消者是也。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参见上消、膈消条。
证名。见《普济本事方·肾脏风及足膝腰腿气》。叉称腰股痛。如肾经虚损,腰腿疼痛者,可用青娥刘、壮肾散等方。有外邪者,治以壮筋祛邪。详腰股痛条。
病名。①《周礼·天官冢宰下》:“凡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郑玄注:“身伤曰疡。”是指身体受伤者,皆可称疡。②《礼记·曲礼上》:“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指疮疡。《素问·风论》:“故使肌肉愤而有疡。
疮疡的内治法则之一。见《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即用调和营卫的药物,促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以达到疮疡消肿止痛的目的。适用于痈疽初起。本法多与它法并用,如和营法瘀用活血散瘀汤;养血和营用桂枝加当归汤
症名。指两眼眼球直望前方,不能正常转动,常因津血耗损或肝风内动,致筋脉失养,拘急不舒而引起,为病情严重的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病证名。慢惊风夹有热痰者。由于病久脾损阴消,以致虚火亢盛,烦渴喜饮;水谷停蓄,痰浊易生,形成痰热相兼,虚中夹实的半阴半阳症候。其症午后身热,口渴烦饮,胸脘胀闷,呼吸气促,泛吐痰涎,心烦不寐,时发抽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