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六经病

六经病

病名。指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病症。《伤寒论》中把外感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证候,依据所侵犯的经络脏腑病变部位,受邪轻重,邪正盛衰,划分为六经病证,以之分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指出各经的主要脉证、治法及其传变规律,进行辨证论治。并对诊治杂病也有指导意义。《伤寒论翼》卷上:“六经之为病,不是六经之伤寒,乃是六经分司诸病之提纲,非专为伤寒一症主法也。……夫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凡风寒温热内伤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热,或虚或实,无乎不包。”六经分手足,为十二经。古代有些医家,有伤寒传足不传手之说。《类经·伤寒》:“周身上下脉络,惟足六经则尽之矣。手经无能遍也,且手经所至,足经无不至者,故但言足经,则其左右前后阴阳诸证,无不可按而得,而手经亦在其中。”详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条。

猜你喜欢

  • 走精黄

    三十六黄之一。《圣济总录》卷六十一:“走精黄,病人昏昏饶睡,四肢疼痛,面目俱黄,舌上紫色,甚则舌面坼裂,及加黑色,此是走精黄,宜用药烙之。”参见黄疸有关条。

  • 朱姑

    见《本草纲目》。为山慈姑之别名,详该条。

  • 热痫

    病证名。小儿内有积热所致的痫证。《太平圣惠方》第八十五卷:“夫小儿热痫者,由气血不和,内有积热之所致也。”其症口眼相牵,手足抽掣,腰背强直,口中吐沫,鼻里作声,颈项反张,壮热啼哭。治宜退热除痫。用羚角

  • 见肿消

    ①见《南京民间药草》。为白蔹之别名。②见《陕西中草药》。为金刚散之别名。③见《江苏药材志》。为鬼箭羽之别名。④见《分类草药》。为商陆之别名。⑤见《陕西中草药》。为蓝布正之别名。各详该条。

  • 山膏药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腐婢之别名,详该条。

  • 胡大卿

    【介绍】:宋末医家。名石壁。宗陈文秀的学术思想,撰有《痘疹八十一论》,但其论述小儿病有自相矛盾之处。已佚。

  • 外科活人定本

    书名。4卷。明·龚居中撰。撰年不详。卷1为调治心法,秘传口诀,十善十恶证候,常用外科药方,图形七症,十症、十三症等30个病证;卷2为图形十一症,又十一症,十三症、十五症等50个病证;卷3为瘿瘤、流注、

  • 涌泉痈

    病名。即涌泉疽。见该条。

  • 巨骨

    ①经穴名。代号LI16。出《素问·气府论》。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阳蹻之会。位于肩端上,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岗之间凹陷处。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副神经分支,深层有肩胛上神经和肩胛上动、静脉。主治肩背疼痛

  • 察病指南

    诊断学专著。3卷。宋·施发撰于宋·淳祐年间(1241~1252)。本书取《内经》、《难经》、《甲乙经》及有关脉学,诊法论著参互考订,求其明白易晓、切于实用者分门别类编纂而成。内容以脉诊为主,脉象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