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一方。乌梅不拘量。煎成膏,含化。治久咳,久治投药不效,余无他症,与劳嗽异者。②经验方。见《中医外科临证手册》。乌梅30克,食糖9克,水50毫升,醋15毫升。先将食糖溶在水内
证名。《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白眼痛者,俗呼为害白眼。其证不红不肿,沙涩疼痛,多生红丝赤脉,乃脾肺络伤湿热,兼气分伏火上冲所致。”详白眼痛条。
①病名。见《医林改错》卷上:“青记,脸如墨,血瘀症,长于天庭者多,……。”内服通窍活血汤。类似色素失禁症。②指胎生青记,详该条。
见友渔斋医话六种条。
病证名。又名嗌乳。乳哺儿常见病。《证治准绳·幼科》:“伤乳吐,才乳哺后即吐,或少停而吐,此因乳饮无度,脾气弱不能运化,故有此证。”治宜节制乳食,并服健脾消乳之剂。如消乳丸(《婴童百问》:陈皮、甘草、砂
中医眼科外治方法。将药物精制成药液,滴入眼中,每日三至四次不等。
参见天花精言条。
病名①出《中藏经》卷三。五丁之一,发于右鼻下,初如粟米,根赤头白,麻木或痛痒,使人憎寒头重,状若伤寒,不欲食,胸膈闷喘,治同疔疮。②出《外科启玄》卷二。肺疔之别名,见该条。
病名。①指邪伏于内,至夏而发的多种热性病。《注解伤寒论》卷二:“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②指感受暑邪随即发生的热性病症。《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
食疗烹饪著作。著者不详。收于元人陶宗仪《说郛》,名为《浦江吴氏中馈录》。《绿窗女史》、《古今图书集成》亦载。是书载录脯鲜、制蔬、甜食三个部分,共七十多种菜点制作方法,都是江南(主要是浙江)民间家食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