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伤寒阴证

猜你喜欢

  • 日入

    指酉时。《灵枢·营卫生会》:“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参十二时条。

  • 八号大有方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沉香丸,见该条。

  • 驱蛔汤二号

    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天津市南开医院)。柴胡、郁金、栀子、木香、枳壳各9克,茵陈、牡蛎各15克,枯矾3克。水煎服。功能利胆排蛔。治胆道蛔虫症,用于驱除胆道死蛔虫。若便秘,加生大黄(后下)9克。

  • 脊椎。包括胸椎十二节、腰椎五节、骶骨四节。有支柱人体躯干及脏腑的作用。脊内有督脉,其外两侧为足太阳膀胱经所过。《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灵枢·经脉》

  • 杨仁斋著作三种

    丛书名。宋·杨士瀛撰。包括《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仁斋直指方论》、《仁斋小儿方论》三种。各详本条。

  • 复位手法

    即上骱手法。是应用手的技巧,将脱臼之骨关节恢复其原位。详见上骱手法条。

  • 伤寒论本旨

    书名。即《医门棒喝二集》。9卷。清·章虚谷撰于1835年。作者鉴于《伤寒论》辞简义深,理法微妙,读者难以领会,而又不易找到符合简明切当的注本,遂重为编注。编次参考《伤寒论条辨》,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

  • 百日疮

    病名。①见《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即小儿出生后百日内出现的瘙疹。详瘙疹条。②见清·谈金章《诚书痘疹》。即痘疮。详痘疮条。

  • 嗽吐

    见《幼幼集成》。指小儿咳嗽未定而进乳食所致的呕吐。症见在乳食过程中或乳食后不久出现咳嗽呕吐,吐出痰涎和少量未消化的乳食。治宜化痰止嗽。用枳橘二陈汤。

  • 袁坤厚

    【介绍】:元代医生。字淳古。益州(今四川成都)人。精通医学,任成都路(今四川成都)医学正,撰有《难经本旨》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