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危证之一。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七。指脚气从足而上入于腹。症见腹部不仁,腹胀,胸闷,气喘等。可选用《千金》半夏汤、茱萸汤,松节汤、苏子降气汤,沉香降气汤等方。参见脚气条。
见小儿药证直诀条。
病理术语。指热邪随汗外越。《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元代医官职称。为太医院低级官员。共8人,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
古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五:水毒病,……一名水中病。”详水毒条。
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筋脉失养,出现眩晕、抽搐、昏仆及口眼斜、两目上视等神经系统症状。因其似风象的急骤、动摇和多变,故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胜则动。”《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暴强直
【介绍】:南宋医家。绍兴(1131~1162)年间为翰林医,兼太医局教授。与王继先等同校《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1159年),充检阅校勘官。
见《昆明郊区药用植物的初步调查报告》。为天南星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苦木之别名,详该条。
同腮。《灵枢·杂病》:“顑痛,刺手阳明与顑之盛脉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