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伏针伏灸

伏针伏灸

针灸术语。指在盛夏的三伏天进行针灸治疗。民间习以此时治疗哮喘、老年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病。

猜你喜欢

  • 正骨麻药方

    《华佗神医秘传》卷三方。川芎、草乌、胡茄子、羊踯躅、麻黄、姜黄各等分。为细末,茶、酒送服。用于外科麻醉。

  • 寒入血室

    病名。《东医宝鑑·内景篇三》:“寒入血室,月经不通,绕脐塞疝痛。其脉沉紧,此由寒气客于血室,血凝不行,所以作痛,宜桂枝桃仁汤。”(桂枝、赤芍、生干地黄、炙甘草,桃仁、生姜、太枣)。如失于治疗,则寒气益

  • 外科经验方

    书名。1卷。明·薛己撰,约撰于16世纪中期。本书分述肿疡、溃疡、疔疮、乳痈、瘿疬、咽喉口齿、囊痈、下疳、痔疮、便毒、悬痈、臁疮、汤火疮、小儿丹毒诸病的一些外科验方。

  • 盛寅

    【生卒】:1375~1441【介绍】:明代医生。字启东。江苏苏州人。为名医戴原礼再传弟子。因给宫廷和皇家人员治病,受到明成祖赏识,授任太医院御医,并曾掌管太医院事,于1436年(正统元年)返乡。著有《

  • 两感伤寒

    病名。指阴阳两经同时感受寒邪而致病。《素问·热论》:“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又:“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

  • 辨证求是

    综合性医书。5卷。清邹承禧撰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卷1妇儿例,卷2真字例,卷3风暑例,卷4古人转手例,卷5考订药味机窍、新方药窍等内容。作者撰写此书,参阅医籍文献不下数百种,并附张仲景、叶天士

  • 痘毒攻喉

    病名。多由痘疮毒火郁积不散,致邪毒上攻于喉所致。症见咽喉干涩疼痛,甚则肿胀溃烂,汤水难入,呼吸不利(《病源辞典》)。治宜解毒消肿,清热利咽。方可选用粘子解毒汤。银翘散等加减。

  • 汛期

    见《赤水玄珠》。指经期。

  • 久腰痛

    又称积年腰痛。指腰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夫腰痛皆由伤肾气所为。肾虚受于风邪,风邪停积于肾经,与气血相击,久而不散,故久腰痛。”多因肾气不足或肾虚邪恋所致。治疗以补肾为主

  • 坤廓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用八卦命名者。见《证治准绳·杂病》。即地廓。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