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生于唇部的一种顽症。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又名白茧唇、紧唇、沈唇。多由思虑伤脾,心火内炽,脾胃积热;或水亏火旺,火毒蕴结唇部所致。初起在口唇部出现豆粒大硬结,逐渐增大,坚硬疼痛,白皮皱裂,形如
出《素问·宣明五气篇》。肾为水脏,主藏精、主津液;燥则阴津受伤,肾精耗损,甚则骨髓枯竭,故有肾恶燥之说。
病名。《仙传外科集验方》。“附骨疽,又名白虎飞尸。”详附骨疽条。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母草之别名,详该条。
参见旷世儦、王东野各条。
元代医疗机构名称。详见广惠司条。
舌苔灰黑而滑润,为寒水侮土,太阳中寒之证。一般有腹痛吐利,手足冷,脉沉细等。宜温阳散寒(见《伤寒指掌》)。
病名。多由上焦风热邪毒上冲咽喉而起。《重楼玉钥》卷上:“此症生靠帝中下边,初起两边红紫如粟形大,逐时胀肿,起鳞向上者是;渐长如绿豆大,似松子一样,甚至黄皮裹住。及有莲子大者,斯难治矣。”一边生者名单松
【介绍】:见武之望条。
《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有产儿下。若胞衣不落者。世谓之息胞。”详胞衣不下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