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产后腹胀

产后腹胀

沈明宗《医征女科附翼金匮》。多因败血阻滞,冲气上攻于脾胃,运化受损;或伤于饮食,损伤脾胃所致。若因败血阻滞者,症见不恶食,或呕多血腥气味,治宜调养气血,佐以消导,方用抵圣汤(半夏陈皮赤芍泽兰人参甘草);若因于伤食者,症见恶食或呕多食臭,治宜健脾消胀,方用平胃散加味(苍术厚朴、陈皮、香附、人参、麦芽神曲、甘草、干姜)。

猜你喜欢

  • 掐大指

    小儿推拿方法名。《针灸大成》卷十:“小儿喉中气响,掐大指第二节。”

  • 无汗

    证名。出《素问·脉要精微论》。泛指当出汗时而不出汗的症候。常因邪闭、表实、津血不足等因所致。伤寒无汗,有邪在表者,有邪行里者,有水饮内蓄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头痛发热,……恶风,

  • 黄澹翁医案

    书名。清·黄述宁撰。4卷。刊于1902年。其中医案2卷,多属内科杂病;后2卷主要是黄氏生平所用验方,有一定参考价值。本书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

  • 咽干

    病证名。常为一些咽喉和全身疾患的症状之一。可分为虚实二类。因于虚者,多由肝肾阴亏,虚火上炎,薰灼咽喉所致。其证咽喉干燥而兼潮热,唇红颧赤,腰膝酸软,脉细数等。治宜滋阴降火。可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减;肺阴虚

  • 湿热身肿

    病证名。身肿类型之一。《症因脉治》卷三:“湿热身肿之症,身热目黄,小便赤涩,胸腹胀闷,四肢黄肿,口渴心烦,此湿热作肿,即阳水肿之症也。湿热身肿之因,或湿热行令,袭人肌表,或先伤于湿,湿气久留,郁而成热

  • 张氏温暑医旨

    书名。不分卷。清·张畹香撰。撰年不详。本书介绍作者有关温暑病症的临床心得,包括舌苔辨、伤寒治论、湿邪、瘖疹、风温、热入血室、痢、疟、暑湿、伏暑等内容,能结合个人治案较深入地论析各病,在药用方面比较强调

  • 传本

    指病邪由经传入本腑。例如太阳病,头痛,发热,自汗,此病在经,后六七日不解,而烦渴饮水,水入即吐,此邪入膀胱,为传于本腑之证。《此事难知》卷上:“太阳者……为诸阳之首,膀胱经病,若渴者,自入于本也,名曰

  • 董氏斑疹方论

    见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条。

  • 寒痫

    病证名。感寒即发的痫证。小儿内伤脾胃,外感风寒,结于胸膈之间,遇风寒即发。其症突然仆倒,不省人事,发出尖叫声,口涌痰涎。治宜断痫丸(《证治准绳》:皂角、白矾、蝎梢、僵蚕、雄黄、朱砂,白附子、麝香、乌蛇

  • 涌痰醒脑

    开窍法之一。治疗因痰涎壅塞引起神昏的方法。即用涌痰药使病者吐出痰涎而神志恢复。如中风闭证,喉间痰涎壅塞,不能言语,但不遗尿,脉象滑实有力者。用稀涎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