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产后呕吐

产后呕吐

病证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多因产后恶露去少,败血散于脾胃;或产后血去过多,而气独盛,以致气逆所致。败血散于脾胃者,脾受之则不能运化精微,兼见腹胀;胃受之则不能受纳水谷,而出现呕吐。同时伴有恶露下行,滞而不爽。治宜活血祛瘀、降逆和胃。方用抵圣汤(人参半夏赤芍药泽兰叶、橘皮,入姜汁数匙)。若以寻常止呕药治之,更伤动正气,病难治愈。气盛以致气逆者,症见腹胀呕叶,兼见气短乏力,面色不华,产后下血量较多,治宜益气和胃,降逆止呕,方用《和济局方》人参养胃汤

猜你喜欢

  • 王克明

    【生卒】:1069~1135【介绍】:宋代医生。字彦昭。祖籍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后迁居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自幼体弱多病,读《难经》、《素问》,专心研究医学,以医术闻名江浙一带,尤擅长针灸。治疗

  • 正念

    气功术语。指练功时杂念已排除,头脑保持高度的练功意念。元·陈虚白《规中指南》说:“盖无念之念,谓之正念。”

  • 上节

    指第1~7胸椎的每一节。《灵枢·骨度》:“膂骨以下至尾二十一节长三尺,上节长一寸四分分之一。”

  • 频婆果

    出《岭外代答》。为凤眼果之别名,详该条。

  • 止血草

    ①见《福建民间草药》。为紫珠之别名。②见《安徽中草药》。为墨旱莲之别名。各详该条。

  • 金豆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蓖麻子之别名,详该条。

  • 福幼编

    儿科著作。1卷。清·庄一夔撰,刊于1777年。本书专论小儿慢惊风的治法,作者主张以温补为主,反对用寒凉攻伐。书中列述慢惊风症候,并介绍经验方2首。内容简要,刊本颇多,流传较广。

  • 揆度奇恒

    ①指诊断中,要善于观察和分析一般的疾病规律和特殊的变化,以期正确判断病情。《素问·玉机真脏论》:“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此处奇恒指平常(恒)和异常(奇)。②推测

  • 中府

    ①经穴名。代号LU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膺俞、膺中俞、府中俞。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募穴。手、足太阴之会。位于前胸外上方,平第一肋间隙,距胸正中线6寸处。布有锁骨上神经中支,胸前神经分支,第一肋间神经

  • 湿黄

    病名。见《证治准绳·杂病》。指黄疸之湿邪偏重者。《医学入门》卷五:“湿黄湿胜,色黄而晦,大便润利。又湿病与黄病相似,但湿病在表,一身尽痛,黄病在里,一身不痛。”如证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渴不欲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