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产后中暑

产后中暑

病名。见《石室秘录》。多发生于产后1~3天内。因产后气血未复,盛夏炎热,暑邪乘虚侵袭肌体,阴气卒绝,阳气暴壅,经络不通而致高热,神志不清等症。若热中于里,兼见心烦口渴,大汗面赤,脉洪大,治宜生津止渴,方用《伤寒论人参白虎汤。若脏热内炽,热甚伤津,烦渴,大便不通,甚至发斑,宜涤除胃热,方用玉泉散(生石膏,粉甘草);若热毒入营,燔灼脏阴,症见谵语四肢抽搐,神志不清,面色苍白,脉细弱,治宜清热养阴,方用清营汤生脉散加减。针刺十宣放血等法。若证状初起,出现头晕恶心,胸闷心慌,口渴汗多,为预防中暑,可用清暑益气法,方用清暑益气汤(苍术黄芪升麻人参白术神曲泽泻黄柏当归青皮麦门冬、干葛、甘草、五味子)。

猜你喜欢

  •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

    丛书名。简称《医统正脉》。明·王肯堂辑。刊于1601年。共44种。辑录自《内经》起至明历代医家的重要医著,如《素问》、《灵枢》、《甲乙经》、《中藏经》、《脉经》、《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

  • 螺蛳骨

    推拿穴位名。详螺蛳条。

  • 五疝

    指五种疝病。《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一曰石疝,二曰血疝,三曰阴疝,四曰妒疝,五曰气疝,是为五疝也。”又:“五疝之状,寻此皆由腑脏虚弱,饮食不节,血气不和,寒温不调之所生也。”详血疝、气疝、阴疝等条。

  • 野万年青

    见《四川中药志》。为爵床之别名,详该条。

  • 肉节

    指肌肉与骨节相连部位。《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

  • 药钉

    ①即捻子的俗称。见捻子条。②用药粉加少许赋型剂所制成的钉状剂,因形似钉,故名。俗称药线。依其药物组成不同,故有去腐、生肌等不同作用,如《外科正宗》中的三品一条枪便属这一类剂型。

  • 双头痔

    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七。症见肛周皮赘下垂,自觉搔痒。宜驱风止痒,可服秦艽羌活汤,或手术治疗。即赘皮外痔。

  • 吊茄子

    即子宫脱垂之俗名。详子宫脱垂条。

  • 目瞀

    证名。见《医宗必读》卷六。即目昏。详该条。

  • 痘癞

    病名。见《医宗金鉴》卷七十六。即痘风疮。详见小儿痘风疮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