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五皮饮

五皮饮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方。又名五皮散。炙大腹皮、炙桑白皮茯苓皮生姜皮陈皮等分。为粗末,每服四钱,水煎,或用磨木香水煎,热服,日二至三次。功能利湿消肿,理气健脾。治皮水四肢头面悉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故,不喘,不渴,脉浮者;近代也用于急慢性肾炎和心脏病水肿脾虚受湿,气滞水停者。方中陈皮理气健脾,茯苓皮健脾渗湿,二味相伍,使气行脾健,水湿自化;桑白皮肃降肺气,使水道通调;大腹皮消胀化湿;生姜皮辛散水气,共成健脾化湿,理气消肿之剂。本方早见于《中藏经》,名五皮散。

猜你喜欢

  • 掌唐卿

    【介绍】:见掌禹锡条。

  • 伦珠扎西

    【介绍】:清代藏医学家。全名觉吾·伦珠扎西。著有《新老宇陀·元丹贡布传》一书。详细介绍新老宇陀的生平事迹。民族出版社于1982年根据拉萨木刻版出版排印本。国外有英译本。

  • 窦太师流注指要赋

    见流注指要赋条。

  • 睫毛

    见《秘传眼科龙木论》。睫毛生于上下眼弦,排列整齐,有屏蔽灰尘及遮障强光的作用。

  • 宗筋纵

    出《素问·痿论》。详宗筋弛纵条。

  • 万病紫菀丸

    《医垒元戎》方。又名厚朴丸。紫菀、菖蒲、吴茱萸(汤洗七次,焙干)、柴胡,厚朴(姜制)一两,炒桔梗、茯苓(去皮)、皂角(去皮弦子,炙)、桂枝、炮姜、黄连、炮川乌(去皮)各八钱,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出

  • 扶桑骨

    骨名。指蝶骨大翼颞面。《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扶桑骨,即两额骨傍,近太阳肉内凹处也。”

  • 产后中风

    病名。出《金匮要略·产后病脉证并治》。多因产后气血骤虚,腠理不密,外邪乘虚侵袭所致。若感受风邪,连续十多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治宜调和营卫,桂枝汤主之。若症见发热面赤,喘而

  • 叭哒杏仁

    见《要药分剂》。即巴旦杏仁,详该条。

  • 小儿四时感冒

    病证名,见《幼幼集成》。即春夏秋冬四季,气候变化失常引起的外感疾病。由于发病季节及所感受邪气不同,体质强弱差异,临床上常分为冬春感冒、夏令感冒和秋燥感冒,各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