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四川中药志》。为刺梨之别名,详该条。
见《分类草药性》。为赤阳子之别名,详该条。
与背俞穴对举,即募穴。王冰曰:“胸腹曰募,背脊曰俞。”因募穴都在胸腹,故名。参见募穴条。
见《岭南草药志》。为巴豆树根之别名。详该条。
见《药材学》。为儿茶之别名,详该条。
皮毛之孔窍,即毛孔。见《脾胃论》。
见《分类草药性》。为小金樱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参见产后汗出条。
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二十三蒸条。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开窍于耳,耳为肾之官,肾气足则听觉聪敏,肾气衰则耳鸣、耳聋。《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耳通于脑,脑为髓海,髓海赖肾的精气化生和濡养,肾虚则失于濡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