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三阴疟

三阴疟

病名。指疟疾发于三阴经者。①即三日疟,详见该条。②指疟发在处暑后,冬至前之三日疟。《类证治裁·阴疟》:“三阴疟多发在处暑后,冬至前,发愈晚者去亦迟,以气令收肃故也。其发时也不定,有前间一日,忽间二日发者,有前间二日,忽一日夜两发者,有连发二日,中间一日者,有间三日发不爽者,或不忌口,不节劳,伏邪旁溢界络,皆能致之。否则发期错乱,乃将愈之兆矣。”③指疟夜发者。《医宗金鉴·疟疾》:“疟在夜发,名曰三阴疟疾。初热宜用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四物汤方合剂,以杏仁桃仁增损汗之,汗解之后,余同前法。”④指疟作有定时者。《丹溪心法·疟》:“作于子午卯酉日者,少阴疟也;寅申巳亥日者,厥阴疟也;辰戌丑未日者,太阴疟也。”《医贯》卷六:“三阴疟者,惟太阴疟当用理中汤,必加肉桂,若少阴厥阴,非八味地黄不效。”《类证治裁》谓治三阴疟宜和营调卫兼疏邪,勿期速效用劫剂。参见疟疾条。

猜你喜欢

  • 眯目飞扬证

    病证名。《证治准绳·杂病》:“因出行间,风吹沙土入目,频多揩拭,以致血气凝滞而为病也。初起涩湿赤脉,次后泪出,急涩渐渐重,结为障翳。”参见物偶入睛证条。

  • 白面姑

    见《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为三白草之别名,详该条。

  • 经行呕吐

    病证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亦名经来呕吐、经来惯呕吐。指每值经期出现恶心呕吐,并伴随经期反复发作。多因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痰饮内阻、或伤于水饮所致。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劳逸无度,损伤脾胃、经行之际

  • 风池

    ①经穴名,代号GB20.出《灵枢·热病》。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阳维之会。位于项后枕骨下两侧,当斜方肌上端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中,与风府穴平高(《针灸甲乙经》)。布有枕小神经分支和枕动、静脉分支。主治

  • 眼胞

    见《脉经》。即眼睑。详该条。

  • 程日新

    【介绍】:见程辉条。

  • 疫疔

    病名。又名鱼脐丁、鱼脐疮、脉骨疔。《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疮头黑深,破之黄水出,四畔浮浆起,狭长似鱼脐,故谓之鱼脐丁疮。”《疡医准绳》卷二:“若因开割瘴疫牛马猪羊之毒,或食其肉,致发疔毒,或在手足,

  • 林能干

    【介绍】:南宋医生,龙溪(今福建漳州)人。编集《本草单方》十五卷,已佚。

  • 锐眦

    出《灵枢·经脉》等篇。即外眼角。见眦条。

  • 罗鬲

    即膈。《伤科补要》:“膈者,胸下腹上之界内之膜也,俗名罗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