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孤独就是空虚,精神和肉体对此感受到同样的恐惧。天才用精神世界的产物思想来填补孤独的空虚,注视着上帝善行的人可以在孤独中得到上帝的光明,听到上帝的气息,只是这两种人才能忍受孤独的生活。除了这两种离天堂近在咫尺的人之外,孤独对精神的折磨如刑罚对肉体折磨一样。孤独和刑罚之间的区别,犹如精神病和外科病之间的区别。这是增加到无限性的痛苦。肉体通过神经系统达到无限,好似精神通过思想达到无限。
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淡漠,也不会因为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它是第二生命;它渗入灵魂,温暖着每一条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之中。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短促的,如果我们要把短短的生活过程使用得更有效力,我们最好是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
花在教育上的钱决没有白花
一听英语课基本就是强撑,就是那种魂魄已经散去,但是眼睛还得睁着,有一次英语课分在第一排,离老师最近。一开始是听力考试,老师就在那看着我,我就装着很认真的写,一边听一边填ABCD,我觉得表演的已经很好了,用余光看见老师还在关注我,就装着思考,装着装着卷子都快写完了。突然听到一句:试音结束,现在听力考试正式开始。
有没有国家承认的学历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国家承认的能力。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26卷
人类最爱歌颂和赞美的是初恋,但在那个说不清算是少年还是青年的年岁,连自己是谁还没有搞清,怎能完成一种关及终身的情感选择?因此,那种选择基本上是不正确的,而人类明知如此却不吝赞美,赞美那种因为不正确而必然导致的两相糟践;在这种赞美和糟践中,人们会渐渐成熟,结识各种异性,而大抵在中年,终于会发现那个“唯一”的出现。但这种发现多半已经没有意义,因为他们肩上压着无法卸除的重担,再准确的发现往往也无法实现。既然无法实现,就不要太在乎发现,即使是“唯一”也只能淡然颔首、随手挥别。此间情景,只要能平静地表述出来,也已经
中国家长最头疼的事是孩子挑食,吃饭追着喂,没办法就喊小祖宗,尽挑好的给孩子,结果孩子越来越娇惯。我国外一个朋友,四岁的孩子吃饭特香,给什么吃什么,我问用了什么办法,他说很简单,每次吃饭孩子不吃就问他三遍吃不吃,如果不吃就把饭拿走,孩子就只能饿着,最后孩子饿急了,就明白必须吃饭了。
积极向上是所有成功者的特质。
别人放手,他仍然坚持;别人后退,他仍然前冲;每次跌倒,立刻站起来--这种人一定没有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