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诗词古文>李秉钧生平

李秉钧生平介绍

李秉钧,一名秉均,字子桂,号石樵。台湾苗栗县人、长住台湾台北艋舺,耕读传家,清代贡生,日治后曾任台北县参事、旧惯调查会委员、台湾日日新报编辑。长于诗文书画,师承黄中理。曾参加日本人“玉山吟社”诗会活动,著有《石樵集》八卷,已散佚。部份收录于《台湾日日新报》。
>>查看李秉钧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1885年中法战争西仔反之暖暖坐探委员。且因战功成为候补县丞。同年10月17日,将领刘朝祜率领军队,会同李秉钧、刘廷玉,并派翻译人员入山劝说马来(即乌来)八社“生番”。结果安抚成功,所有原住民八个社,都接受安抚。1891年淡水县岁贡贡生。

  乙未战争之时,日军进迫狮球岭。唐景嵩不愿死守八堵,逃往沪尾搭上德国商轮船。清军向德国商轮开炮攻击,但引起德国军舰开炮还击。当时台北城内散兵与土匪都有,死亡500多人,甚多人争吵要返回中国大陆,李秉钧只得委请吴联元、陈舜臣、李春生等向日军请求,但不敢去。仅辜显荣非常勇敢到基隆见谒总督。并让原居于台北城想返回中国的粤勇及民众,聚集于淡水港。当日军过滤名单的同时,远在台中的丘逢甲自任副总统,众人遂得以脱离日军之手。

  台湾日治时期后,李秉钧于明治28年(1896年)担任台北县事务嘱托,明治30年(1897年)4月授佩绅章,9月任台北县参事,并任总督府国语学校嘱托。明治34年(1901年),被任命为临时旧惯调查会事务嘱托。明治37年(1904年)假病逝世称得年32岁,更名为李祥甫。

猜你喜欢

  • 陈希烈

    陈希烈(?-758年),宋州(今河南商丘)人,唐朝宰相。陈希烈早年因精通道学受到唐玄宗器重,历任秘书少监、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门下侍郎,后兼任崇玄馆大学士,封临颍侯。李适之罢相后,陈希烈被李林甫举荐为宰相,初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升任左相,兼兵部尚书,封颍川郡公,又进封许国公。他任相期间,先后依附李林甫、杨国忠,唯唯诺诺,毫无作为,后罢为太子太师。安史之乱爆发后,陈希烈被俘,并投降叛军,被授为宰相,两京收复后被朝廷赐死。欧阳修、宋祁在编撰《新唐书》时,将其列入《奸臣传》

  • 吴莱

    (1297—1340)婺州浦江人,初名来,字立夫,号深袅山道人。吴直方子。从学于方凤,博极群书。仁宗延祐七年以《春秋》举进士,不第。退居深袅山中,穷诸书奥旨,著《尚书标说》、《春秋世变图》、《春秋传授谱》、《古职方录》、《孟子弟子列传》、《楚汉正声》、《乐府类编》等书。后以御史荐,授长芗书院山长,未上卒。私谥渊颖先生。有《渊颖集》

  • 邹补之

    衢州开化人,字公兖。受业朱熹、吕祖谦之门。孝宗淳熙间进士。累官通判江宁府。有《春秋语孟注》、《兵书解》、《宋朝职略》等。

  • 李伯瞻

    李伯瞻[元](约公元一三二〇年前后在世)名不详,号熙恰,里居、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元仁宗延佑末前后在世。与赵显宏、孙周卿同时。工散曲。所作省悟殿前欢七支,今犹存。被《太和正音谱》列为“词林英杰”。

  • 杨景贤

    杨景贤,名暹,后改名讷,字景贤,一字景言。生卒年不详。然明初贾仲明《录鬼簿续编》云"与余交五十年",永乐初尚得宠于朱明,可知杨氏乃元末明初戏曲家。杨氏本为蒙古人,上辈已移居浙江钱塘,故朱有炖《烟花梦引》言及京都乐妓蒋兰英时云之:"钱塘杨讷为作传奇而深许之。"《录鬼簿续编》言杨氏"善琵琶,好戏谑,乐府出人头地。锦阵花营,悠悠乐志。与余交五十年。永乐初,与舜民一般遇宠。后卒于金陵"。按其小传,知杨氏生平有三要。

  • 俞汝言

    (1614—1679)明末清初浙江秀水人,字右吉。诸生。孤贫力学,具经世才。早著名于复社。有族父富而无子,当立为嗣。族人争立,汝言即谢去。出游南北各地,归而闭户著述,有《春秋平义》、《渐川集》、《京房易图》、《先儒语要》等数十种。

  • 公孙龙

    公孙龙(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50年),字子秉,华夏族。东周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生于赵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能言善辩,曾为平原君门客。他提出了“离坚白”、“白马非马”等命题。

  • 张国维

    (1595—1646)浙江东阳人,字九一,号玉笥。天启二年进士。授番禺知县。崇祯初擢刑科给事中,劾罢阉党副都御史杨所修等,尝谏帝“求治太锐,综核太严”。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安庆等十府。以农民军势盛,请割安庆等府,另设巡抚。后代陈新甲为兵部尚书。十六年,以清兵入畿辅,下狱,旋得释。命赴江南练兵输饷。南都陷,请鲁王监国,任兵部尚书,督师江上。还守东阳,兵败投水死。有《吴中水利书》、《张忠敏公遗集》。

  • 钟宪

    钟宪,阳山人,贡生。事见清顺治《阳山县志》卷五。

  • 沈良

    良号华溪,云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