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诗词古文>程文海生平

程文海生平介绍

程钜夫(1249年—1318年),初名文海,因避元武宗海山名讳,改用字代名,号雪楼,又号远斋。建昌(今江西南城)人,祖籍郢州京山(今属湖北)。元朝名臣、文学家。程钜夫少与吴澄同门。南宋末年,随叔父降元,入为质子。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于江南推荐赵孟頫等二十余人,皆获擢用。丞相桑哥专政,程钜夫上疏极谏,几遭杀害。延祐五年(1318年)去世,年七十。泰定二年(1325年),追赠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号“文宪”。程钜夫历事四朝,为当时名臣,其文章雍容大雅,诗亦磊落俊伟。有《雪楼集》三十卷。 >>查看程文海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仕途开端

  程钜夫的祖先自徽州徙郢州京山。程钜夫五岁就学,由于长辈谆谆教诲,家学渊源深厚,他从幼年时代开始就显得出类拔萃,文思敏捷,过目成诵,十七岁开始从学于龙渊先生胡自明,十九岁开始游学于临川临汝书院,从学于徽庵先生程若庸,和翰林学士吴澄是同窗,都是教育家李燔的三传弟子。

  叔父程飞卿于宋恭宗德祐元年(1275年)任建昌军(今江西南城县)通判,程钜夫随其叔父来南城寄居。

  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将攻南城,程飞卿献城降元,因程钜夫是叔父的嗣子,作为人质进京。

  至元(1264年—1294年)年间,授宣武将军、管军千户。元世祖忽必烈曾召见他,问他南宋贾似道为何许人。他应对极详,忽必烈甚喜;忽必烈让他书写笔札以观其才能,他立即写了二十多幅笔札呈上,忽必烈很惊奇,问他担任何职,他禀告说是一千户。忽必烈对近臣说:“朕观此人相貌,已应贵显。听其言论,的确聪明有见识,可安排为翰林。”不久,求相火礼霍传旨召他至翰林院,因见他年轻,就任命他为应奉翰林文字。忽必烈嘱咐他:“从此国家政事得失,及朝臣邪证,都应该为肤言之。”他顿首谢恩说:“臣本疏远之臣,蒙陛下知遇之恩,敢不竭力以报答陛下。”程钜夫耿直敢言,深得忽必烈信任。不久后,升为翰林修撰,再任集贤直学士,兼秘书少监。

  展露头角

  程钜夫是元朝开国以来最先得到重用的南人之一,这与其机遇、才能、忠诚、通晓典章制度,且又熟悉江南情况、能与南宋遗民沟通感情是分不开的。

  当时元朝廷将人分为五等,一为蒙人,二为鲜卑人,三为色目人,四为汉人 (中原一带汉人),五为南人,即江南一带的汉族人,本来南方汉人文化程度较高,但因原在南宋境内,元朝政府就有意去压制、歧视。

  为改变这种局面,至元十九年(1282年),程钜夫奏陈五事:

  一、取会江南仕籍;

  二、通南北之选;

  三、立考功历;

  四、置贪赃籍;

  五、供给江南官吏棒禄。

  这五件事是为了争取江南人与北方人有同等选拔提升的机会,享有同等待遇的权益,并制定章程,不管南人还是北方人,都应同样因功而获奖赏,因贪赃枉法而受惩罚。朝廷基本上采纳了他的建议。

  至元二十年(1283年),加翰林集贤院学士、同领会同馆。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他当面向忽必烈提出:“首先应兴建国学,请求派遣使者到江南去,搜访遗逸。御史台、按察司都应参酌使用南北之人。”忽必烈欣然同意了。次年,立尚书省,忽必烈下诏以他为参政政事,他一再推辞。忽必烈计划任命他为御史中丞,台臣说:“程钜夫是个南人,况且年轻,不可重用。”忽必烈大怒说:“你没有用过南人,怎么知道南人不可用。自今省部台院都必须参插用南人。”于是程钜夫仍以集贤直学士职,加拜侍御史台事,不久,朝廷派他奉诏往江南一带徵访贤能。

  起初,书写诏令都是用蒙古文字,自决定派人到江南搜访遗逸以后,忽必烈特地命令可以用汉字书写诏令。临行时对程钜夫说:“早就听说赵孟頫、叶李二人有名望,请务必招此二人来。”程钜夫到江南以后,除招致二人进京外,又举荐了余惩、万一鄂、张伯淳、胡梦魁等二十余人,均一一安排了台宪及文学之职。程钜夫回到朝廷后,将他在民间所看到的治政利病上奏给忽必烈,希望朝政有所改进,这在客观上,有利于阶级矛盾的缓和。由于推荐南人出仕的措施与他礼贤好士、兴儒重文的态度与行动,大大缓和了蒙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也使蒙人逐渐接受了汉人的高度文化。后来元朝廷能够恢复科举、编修图书等文教事业,莫不与程钜夫的意见有关。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元朝复设中书省,授程钜夫为参知政事,他坚辞不就。又命其为御史中丞,言官认为程钜夫是南方人又年轻,不宜重用。忽必烈斥之,并规定各部院必须选用南人。遂以集贤院直学士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程钜夫奉诏前往江南求贤,并以汉字书写诏书。经其荐举,赵孟頫、吴澄等二十余人均被安置台宪或文学之职。还朝,奏陈民间利弊五事;授集贤学士,仍还行台。

  得授重任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丞相桑哥专权,法令苛急,四方骚动。程钜夫时任江南行台御史,他毅然入朝上疏,请求弹劝桑哥。他面见忽必烈,直言:“臣听说天子之职,最重大的事就是选择宰相。宰相之职,最重要的事就是迸贤任能,如果不以进贤为急务,只是用心事在增殖财货上,这就不是为上为德、为下为民之意。从前汉文帝向相国周勃问及刑狱与钱谷事,周勃回答不出来。推说,刑狱事应问廷尉,钱谷事应问治粟内史。汉文帝不悦,因为宰相要上理阴阳,下顺万物之宜,对外镇抚四夷,对内亲附百姓。这是宰相的职责。如今权奸用事,所任命的官员,大多是贪财邀利之人,江南一带,盗贼不断,就是因此之故。臣认为应罢除贪利之官,推行恤民之事,这对国家是大有好处的。”桑哥闻知大怒,将他竭留京师,不放回江南,并六次奏请杀他,忽必烈均未准许。

  至元三十年(1293年),程钜夫出任闽海道肃政廉访使。他兴办学校,注重教化,一时僚吏畏其严明的法纪,百姓爱戴这位慈善的长官。

  大德四年(1300年),调任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到任后,首先就整治了行省平章事家中一个祸害百姓的家奴,引起了震动,一时上下法纪肃然。其时,他注意选拔人才。如龙兴富城(今江西丰城)人揭傒斯,刻苦好学,这时正在漫游湘汉,程钜夫听说有这样一位好学的年轻人,立即召见他,诵其诗文,大加赞赏,经他推荐,揭傒斯出任国史编修官,累官至翰林侍讲学士,并在文史方面颇有成就。

  大德八年(1304年),程钜夫被拜为翰林学士,参与中书省议事。

  大德十年(1306年),因天旱时又突起风暴,星象有变。程钜夫应诏奏陈弭灾除害之策,他提出敬天、尊祖、清心、持体、更化五条。成宗认为很正确,加以采纳。其时云南省臣提出:世祖曾亲征云南,民众愿意在点苍山刻石以纪功德。成宗便令程钜夫撰文。

  大德十一年(1307年),程钜夫任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复留为翰林学士。成宗崩,他奉命修《成宗实录》。

  至大元年(1308年),《成宗实录》修成。次年,至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闪电河北岸)。

  至大三年(1310年),程钜夫复任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调任浙江东海右道肃政廉访使,留为翰林学士承旨。

  皇庆元年(1312年),主修《武宗实录》。

  皇庆二年(1313年),程钜夫应诏上奏陈桑林六事,触件宰相意。次日,仁宗派近臣去安慰他说:“中书省集议,惟卿所言最恰当,以后望畅所欲言,不须顾忌。”于是诏程钜夫与平章政事(宰相)李孟一同议政。参知政事许师敬欲推广贡举法,程钜夫建议“经学当主程颐、朱熹传注”,“文章宜革唐宋宿弊”。于是,仁宗命令程钜夫起草诏令推行其主张。

  致仕归家

  皇庆二年(1313年)三月,程钜夫以老病求致仕还乡,末获准许。诏令由太医给药物治疗,安排他儿子程大本为郊祖署令,以便就近侍养。并时时派近臣去看望他,安慰他说:“卿乃是世祖旧臣,惟忠惟贞,其勉加餐粥,只是要稍留京师,以宽肤心。”后见他态度坚决,仁宗才同意。行前特授程钜夫光禄大夫,赠上尊称号,命廷臣以下官员至大都齐化门外饯别,并令行省等对程钜夫经常加以慰问。

  程钜夫先后得到世祖、成宗、武宗、仁宗四位皇帝的倚重,是元朝信任、重用的少数南方籍官员之一。

  延祐五年七月十八日(1318年8月14日),程钜夫去世,享年七十岁。

  泰定二年(1325年),追赠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号“文宪”。

主要成就

  文学

  程钜夫为四朝元老,四十余年间出入显要,朝廷典册多出其手,是元代前朝最主要的文臣之一。他以平易正大之学,振文风,作士气,为朝野视为楷模。《四库总目提要》一书中对程钜夫及其文章评价很高,赞誉他“宏才博学,被遇四朝,忠亮鲠直 ”,“文章亦舂容大雅,有北宋馆阁余风”,“其诗亦磊落俊伟,具有气格……古诗落落自将,七言尤多遒警。当其合作,不减元祐诸人”(指苏东坡、司马光、黄庭坚等人)。

  他曾主修《成宗实录》、《武宗实录》。著有《雪楼集》45卷(今存30卷),包括函诏制册文10卷,序记书文15卷,还有部分诗歌集,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精当,有很高的史料和文学艺术价值,为治元史者所经常引用。

  因病在家乡五年,他写了不少诗文颂扬家乡风物。其中《游麻姑山》中写道:“步人千峰紫翠间,清都境界异尘寮。龙鳞老木冰霜操,鸟爪仙人玉雪颜。台树古碑荒薛合,族幢微影白云间。丹成鸡犬飞腾久,空想丹炉炼火还。”格调高而不泛,情韵永而不匿。可见他有诗才,借为政事所累而名不彰。

  程钜夫书法

  程钜夫善书法,《书史会要》称其“字体纯正,下笔暗合书法,亦工大字”。

猜你喜欢

  • 帅机

    帅机(1537-1595),字惟审,号谦斋。江西临川唱凯人。明后期诗人。与汤显祖、邱兆麟、祝徽齐名,被誉为明代临川前四大才子。与邱兆麟、祝徽并称为临川“三大名士”。主要著作有《南北二京赋》、《阳秋馆集》40卷(现存23卷)。其诗题材多样,意境深远,语句清丽,别有韵致。事见《(同治)临川县志》、《江西通志》、《四库全书》、汤显祖《阳秋馆诗赋选序》、《送帅机》(《汤显祖诗文集》)、《江西诗征》。帅机两子俱有文才,被汤显祖誉为“帅氏二从”。著有《微尘集》行世。

  • 范旻

    范旻(936-981年),字贵参,大名府宗城人,宰相范质之子,十岁能属文。乾德中,以父荫为右千牛备身、太子司议郎,迁著作佐郎,转度支员外郎,判大理正事,知开封县。开宝九年,知淮南转运事。宋太祖言:今委卿以方面之重,凡除民隐、急军须之务,悉以便宜从事,无庸一一中履也。太平兴国初,召为工部郎中。钱俶献地后,以范旻为吏部考功郎中,权知两浙诸州军事。宋太宗北征太原,召为右谏议大夫、三司副使、掌吏部选事。师还,加给事中。坐受人请求擅市竹木入官,为王仁赡所发,贬房州司户,量移唐州。六年卒,年四十六。著有文集二十卷、《邕管记》三卷。

  • 方夔

    夔,一名一夔,字时佐,淳安人。生于宋季,尝从何潜斋游,究心义理之学。攻举子业,不利于有司。退隐富山之麓,扁其堂曰「绿猗」,授徒讲学其间,自号知非子,学者称富山先生。所著有《富山懒稿》。曾孙宗大编次,五世孙文杰刻之。明正统间,同邑周瑄为之序,谓其文词声容雅淡,不为体裁音节之所拘。

  • 赵复

    赵复(生卒年不详),字仁甫,学者称江汉先生。元德安(今湖北安陆)人。

  •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唐初齐州人,房彦谦之子。因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因此人称“房谋杜断”。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新唐书》本传对房的评价是“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或以事被让,必稽颡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夏侯审

    [唐](约公元七七九年前后在世)字、里、均不详,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生卒年亦均不祥,约唐代宗大历末前后在世。建中元年,(公元七八o年)试“军谋越众”科及第。授校书郎,又为参军。仕终侍御史。初于华山下购买田园为别业,水木幽闲,云烟浩渺。晚年即退居其中。审吟诗颇多,但传世甚少。

  • 周泗

    周泗,字磬石,巴县人。诸生。

  • 李光

    李光(1078年12月16日[1] —1159年4月22日),字泰发,一作字泰定,号转物老人。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词人,南宋四名臣之一,唐汝阳王李琎之后。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调知开化县,移知常熟县。累官至参知政事,因与秦桧不合,出知绍兴府,改提举洞霄宫。绍兴十一年(1141年),贬藤州安置,后更贬至昌化军。秦桧死,内迁郴州。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复左朝奉大夫。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致仕,行至江州卒,年八十二。宋孝宗即位后,赠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有前后集三十卷,已佚。又有《椒亭小集》、《庄简集》等。

  • 蔡廷兰

    蔡廷兰(1801~1859),字香祖,号郁圆,学者称秋园先生,澎湖人。幼颖异,十三岁补弟子员,屡试第一,深得澎湖蒋镛欣赏,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进士。蔡廷兰诗工古体,文善四六。曾佐通判蒋镛纂《澎湖续编》。光绪四年(1878)金门林豪为之集成《惕园古近体诗》二卷,骈体文、杂著各若干卷。《惕园古近体诗》今未见,以下据蒋镛《澎湖续编》、林豪《澎湖厅志》、连横《台湾诗乘》、赖子清《台湾诗醇》、彭国栋《广台湾诗乘》、陈汉光《台湾诗录》、许成章《高雄市古今诗词选》编校、增补之。(江宝钗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