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诗词古文>元文宗生平

元文宗生平介绍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1304年2月16日—1332年9月2日),即元文宗,蒙古帝国大汗、元朝第八位皇帝。两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时间为1328年10月16日—1329年2月27日,第二次在位时间为1329年9月8日—1332年9月2日,在位时间共计四年。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次子,元明宗孛儿只斤·和世琜之弟。元文宗自幼成长于汉地,有较好的文化修养,是元朝各帝中颇有建树的一位。提倡尊孔,加封孔子父母及后世名儒,并依儒家礼仪新祀南郊。元文宗在位期间,燕帖木儿独专朝政,奢靡无度,吏治渐趋腐败。汗号“札牙笃汗”。庙号文宗,谥号圣明元孝皇帝。>>查看元文宗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政变即位

  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又称札牙笃皇帝,元武宗次子,元明宗之弟,母文献昭圣皇后,唐兀氏。其父元武宗海山即位后,立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后,将武宗的儿子周王和世㻋(后来的元明宗)和图帖睦尔流放到南境。图帖睦尔被流放至海南琼州,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即位后召还京,晋封怀王,出居建康、江陵等地。

  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泰定帝死,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在发动大都政变,谋立武宗长子周王和世㻋为帝,后以路远改立图帖睦尔。燕铁木儿自大都发难之初,即属意于出藩江陵的武宗次子图帖睦尔为帝位继承人。虽然他“且宣言已遣使北迎”武宗长子和世㻋于北边,后来又矫称和世㻋使者南来,“云周王从诸王兵整驾南辕,旦夕即至矣”,但两都之战结束前,大都政权并没有真正派使者去邀约过和世㻋南还。当时由大都通往漠北,不一定非取道上都。因此燕铁木儿的这种做法,很难用两京道路不通来解释,应当别有用心。图帖睦尔到达大都的翌月(致和元年九月),燕铁木儿即以“人心向背之机,间不容发”为谏,示意图帖睦尔抢先即位。五天之后,图帖睦尔在大都称帝,以当年为天历元年,同时宣布“谨俟大兄之至,以遂朕固让之心”。

  上都克复后,图帖睦尔迫于元仁宗在大德末年“推奉圣兄、谦居储贰”的前例,遣使往迎和世㻋。寄居于西北宗藩封地的和世㻋,这时刚满三十岁。根据叔侄相继原则,他本应是仁宗的帝位继承人,却被逼迫流落北徼,因而博得北方宗王的普遍同情;仁、英两朝加强汉法而引起的草原贵族的不满心理,可能更刺激起他们要把和世㻋推上大汗宝座的政治动机。所以当大都使者抵临时,“朔漠诸王皆劝帝(按指和世㻋)南还京师”。和世㻋在一片拥戴声中,飘然启程,于天历元年(1328)底东至金山。岭北行省平章泼皮、出镇北边的武宁王彻彻秃相继西驰奉迎。和世㻋已完全陶醉在这番太平景象中。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末,他在事先没有告知图帖睦尔的情况下,仅仅经过扈行的察合台宗王以及在场的其他漠北诸王、大臣合议,就在和林之北即皇帝位。

  明文之争

  但是,和世㻋似乎过高地估计了漠北舆情在决定嗣君人选方面的影响力。他一心以为自己可以重演乃父武宗在皇弟“肃清宫闱”之后从漠北南返即位的历史故事,却忘记了武宗作为总兵北边的统帅,是以三万精兵相扈从的强大武力为后盾而取得帝位的。和世㻋并没有直接控制强大的军队,只有贴身卫士一千八百多人;察合台后王燕只吉台虽然与他一同南返,但是也未见有重兵随行。和世㻋欲凭极其有限的政治资源,去染指大都集团几经浴血奋战才到手的皇位,前途本来就不容乐观。但他对此毫不经心,任情举措,终于导致杀身之祸。四月,携带玉玺北迎和世㻋的燕铁木儿一行至行在入觐。这个左右大都局势的盖世功臣,现在要当面试探一下新君对他的态度。和世㻋虽然宣布“凡京师百官,朕弟所用者,并仍其旧”,对燕铁木儿“仍命为中书右丞相,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录军国重事、监修国史、答剌罕、太平王并如故”,但是却削去了他手中的大部分兵权,没有将图帖睦尔原授的知枢密院事一职重新委任给他。

  对图帖睦尔来说,一经即位为帝,原先的“固让之心”也逐渐销蚀。可是因为已有前言昭示天下,他的心情十分矛盾。天历元年(1328年)十一月,迎接和世㻋到京即位的首批使臣离开大都。仅仅十几天以后,图帖睦尔又下令为自己的元妃卜答失里造皇后玉册、玉宝。次年正月,和世㻋的使者抵达大都。图帖睦尔在明知大兄已决意南归的情况下,仍抢先完成以册命皇后告于南郊、太庙,以及在大明殿册封皇后的一系列仪式。当时朝臣中有人建言:“陛下已诏天下,让位于大兄。今立后,是与诏自相违也。”图帖睦尔闻奏,“嘉其直,赐金织文币以旌之。后闻之,亦有金币之赐”;惟册后典礼仍照行不误。不过至少直到五月下旬,图帖睦尔自大都北行、亲迎和世㻋的前后,他还是准备恪守让位诺言的。出发后第三天,他在途中“置江淮财赋都总管府,秩正三品,隶詹事院”。这个机构初建于元朝灭宋之后,掌宋谢太后、福王献纳产业及贾似道等人田地所纳赋税,原隶属皇后中宫,于大德八年(1304年)罢废。图帖睦尔在此时恢复江淮财赋府的建制,并将它改隶东宫官署詹事院,显然是为自己日后以皇太子身分控制这笔重要的财产资源预作准备。

  图帖睦尔用了一个多月,才走完从大都到上都这段沉重的路程。在上都停留或有二旬,再取原路趋赴旺忽察都(在今河北张北县境,是为大都至上都驿路的大拐角处,武宗时建行宫于兹,故名中都),与和世㻋会面。八月一日,和世㻋抵达旺忽察都。次日,图帖睦尔见大兄于行宫。和世㻋设宴待皇弟及诸王、大臣。兄弟欢合的场面前后未满五天,和世㻋即于八月六日“暴崩”。图帖睦尔“入临哭尽哀。铁燕木儿以明宗后之命,奉皇帝宝授于帝”,遂簇拥图帖睦尔疾驱还上都,一路上“昼则率宿卫士以扈从,夜则躬擐甲胃绕幄殿巡护”。八月十五日,图帖睦尔在返回上都的第六天再次勿匆即位,是为文宗。明宗和世㻋在天历之变中暴卒的详情,可能已永远成为历史的秘密。和世㻋之子妥欢贴睦尔亲政后,为撤文宗庙主诏告天下曰:“文宗稔恶不悛,当躬迓之际,乃与其臣月鲁不花、也里牙、明理董阿等谋为不轨,使我皇考饮恨上宾。”

  至顺元年(1330),也里牙得复秦国公爵位,其姻亲锁住亦再仕为将作使,应即文宗对他们参与谋杀和世㻋的奖赏。但同年七月,锁住、也里牙等人“以坐怨望、造符录、祭北斗、咒咀”伏诛,与之有牵连的明宗旧人索罗等亦一起被杀。屠寄认为,“也里牙景教徒,必无造符录、祭北斗事,盖不便论其本辠,虚构狱辞,以饰观听耳”。

  至顺文治

  文宗的汉文化修养超过在他之前的所有元朝皇帝。他的书法,“落笔过人,得唐太宗晋祠碑风,遂益超诣”。他还会作画,所绘“万岁山画”草图,“意匠、经营、格法,虽积学专工,所莫能及”。他曾经转辗流落于江南、海南和荆湖,对当时民情也应有相当的了解。不过,文宗却处在一个很难有所作为的时代。天历年间连续两次重大的变故,致使蒙古色目上层人心离散。两都战后遭籍没财产的官员贵族在百人以上;对隔绝在围城中的上都官员,后来虽然停止追究,但很多仍被削去官职不复任用。明宗被弑,蒙古朝官中即有人“移疾不出”,有诸王、高级官员甚至西域名僧参与的“谋不轨”案接连发生,有的迳以“明宗太子”为号召。

  天历元年(1328年)四川平章政事囊加台举兵,实际上是“欲翊戴明宗”;和世㻋一死,文宗担心原已诏赦的囊加台复举事,立即以其“指斥乘舆,坐大不道弃市”。云南行省丞相也儿吉尼是武宗旧臣乞台普济之子,本人亦曾扈武宗镇北。天历元年文宗即位后,两次召也儿吉尼入朝,不至。他不大可能站在上都一边反对武宗后人;抗命不至,当是出于效忠和世㻋的立场。二年三月,也儿吉尼大概犹疑动摇,想要投奔文宗,故被云南诸王及其他省官黜斥,取道八番赴大都。六月,明宗南归途中曾“赐驸马脱必儿钞千锭,往云南”。直到明宗暴死、文宗再即位之后,云南诸王秃坚等才最后改变观望态度,于至顺元年正月公开称兵。战火弥漫整个滇东北,元廷先后调四川、江浙、河南、江西、陕西、朵甘思、朵思麻等处军队,历时年余,方始平乱。自忽必烈朝以来,蒙古高层内部的躁动不稳,以文宗朝为甚。所以陈思谦在至顺元年“建明八事”,除了“正君道”外,最先提到的就是“结人心”;虞集为殿试拟制策,亦首以“劝亲亲,体群臣,同一风俗,协和万邦”为问。由于政治和经济环境的限制,文宗临朝四年间,只好专心着意,以追求振兴文治的表面效果为满足。通过建立奎章阁学士院和修撰《经世大典》,他将当时几乎所有的名儒都笼络在自己周围,用虚崇文儒的手段来收揽汉地民心。

  晚年逝世

  文宗重祚以后,修《经世大典》,建圭章阁,欲兴文治。但是文宗在位期间,丞相燕帖木儿自持有功,玩弄朝廷,元朝朝政更加腐败,国势更加衰落。文宗在位期间国内多爆发农民起义,大动乱正在酝酿之中。

  至顺三年(1332年)八月,文宗病死,终年29岁,死前自悔谋害兄长之事,吐露真情,遗诏立明宗之子以自赎。死后葬起辇谷,庙号文宗,谥号圣明元孝皇帝,尊号(汗号)札牙笃汗。

  文宗临终前嘱咐道:“昔者晃忽叉(即旺忽察都)之事,为朕平生大错。朕尝中夜思之,悔之无及”。他决意传位给明宗长子妥欢贴睦尔。当时权倾天下的燕铁木儿担心事情败露,决定封锁文宗遗诏,传位给明宗次子懿磷质班,是为宁宗。年仅7岁的宁宗在位53天后得病而死。燕铁木儿千方百计阻扰妥欢贴睦尔继位,直到燕铁木儿病死,妥欢贴睦尔才登基称帝。当年翊戴明宗、文宗夺位的伯颜起而代之,拜中书右丞相,进封秦王,在与燕铁木儿子、左丞相唐其势争夺权势的斗争中取胜。此后,伯颜“独秉国钧,专权自恣,变乱祖宗成宪,虐害天下,渐有奸谋”。

轶事典故

  爱好围棋

  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爱好围棋,身边聚集了一些名手。宫中下棋者甚多。元人袁伯长有《宫娥弈棋图》诗,描写了宫女们下棋的情景。元文宗的大臣虞集是位学者,也擅长围棋,一次陪着下棋,文宗突然问道他祖上虞愿曾对宋明帝说过,下棋不是君王应该做的事情,是不是这样。虞集回答说,圣人制围棋,必有其用。所以,孔子说下棋动动脑筋总是好事,孟子说弈棋就像数学,不专心致志是学不好的。围棋的弈理、攻守进退,符合国家的政令、行军的兵法。棋下得熟练,就能培养居安思危的习惯。元文宗深以为然。

亲属成员

  皇后

  弘吉剌·卜答失里(被元惠宗流放致死)

  子女

  元文宗的子女见于史料记载的共有3个儿子,其余儿子即女儿均不见记载。

  长子:孛儿只斤·阿忒纳答剌(生卒年不详)(早夭),1329年立为皇太子,次年死,卜答失里皇后生

  次子:孛儿只斤·古纳答剌(1326-1340),1333年立为皇太子,(后改名孛儿只斤·燕帖古思,被元惠宗流放致死,卒年15),卜答失里皇后生

  三子:孛儿只斤·太平衲(生卒年不详)(早夭),初名孛儿只斤·宝宁,卜答失里皇后生。

猜你喜欢

  • 花蕊夫人

    在五代十国时期,有几位被称作花蕊夫人的女性,她们不仅容貌美丽,而且能诗善赋,多才多艺。有关她们的事迹,多散见于五代至两宋的各种史籍之中,因其所处时代相同,且又均被称为花蕊夫人,她们的身份、事迹至今仍有许多疑谜。世传《花蕊夫人宫词》100多篇,其中确实可靠者90多首,诗一卷(《全唐诗》下卷第七百九十八)归属于孟昶妃,但词中有“法元寺里中元节,又是管家降诞辰”语,中元节为旧历七月十五日,正是王衍生日,而孟昶则生于十一月十四日,可知当出自王建淑妃手笔。

  • 卢文纪

    卢文纪(876-951),字子持,京兆万年人。(案:此下有阙文。)长兴末,为太常卿。文纪形貌魁伟,语音高朗,占对铿锵,健于饮啖。举进士,事梁为集贤殿学士。唐明宗时,为御史中丞,迁工部尚书,贬石州司马。久之,为太常卿。奉使于蜀,过凤翔,废帝时为节度使,见文纪奇之。后入立,拜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周时进司空。诗一首。

  • 高登

    高登(1104~1159)字彦先,号东溪,漳浦县杜浔乡宅兜村人,南宋强项廉介的爱国者,词人,宣和间为太学生。绍兴二年(1132)进士。授富川主簿,迁古田县令。后以事忤秦桧,编管漳州。有《东溪集》、《东溪词》。

  • 郑维孜

    郑维孜,字修来,号韦庵,南宫人。康熙己未进士,历官江南道御史。

  • 赵孟坚

    中国南宋画家。生于庆元五年(1199),卒于景定五年(1264),一说卒于咸淳三年(1267)。字子固,号彝斋;宋宗室,为宋太祖十一世孙,汉族,海盐广陈(今嘉兴平湖广陈)人。曾任湖州掾、转运司幕、诸暨知县、提辖左帑。工诗善文,家富收藏,擅梅、兰、竹、石,尤精白描水仙;其画多用水墨,用笔劲利流畅,淡墨微染,风格秀雅,深得文人推崇。有书法墨迹《自书诗卷》,绘画《墨兰图》、《墨水仙图》、《岁寒三友图》等传世,著《彝斋文编》4卷。

  • 董师中

    (1129—1202)金洺州人,字绍祖。熙宗皇统九年进士。调泽州军事判官。历大理卿、吏部尚书、陕西西路转运使。承安间累拜参知政事,进尚书左丞。处事精敏。尝谓宰相不当事细务,要在知人才,振纲纪。卒谥文定。

  • 蒋元龙

    (?~?)字子云,丹徒(今江苏镇江)人。以特科入官,终县令。《全宋词》存其词3首。

  • 栖蟾

    [唐](约公元八九六年前后在世)俗姓、里居、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乾宁中前后在世。居屏风岩。与沈彬为诗友。栖蟾所作诗,今存十二首。(见《全唐诗》)

  •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 周启明

    金陵人,徙居处州,字昭回。初以书谒翰林学士杨亿,亿以示同列,自是知名。四举进士皆第一。真宗景德中,举贤良方正科,因事罢,归教弟子百余人。仁宗即位,累除太常丞。藏书数千卷,多手写,能口诵之。有诗文千六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