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門
【源】 系自子姓。春秋时宋公族阳门介夫之后,子孙以所居阳门为氏(11,12,17,60)。
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礼记》 阳门介夫之后。” 以地为氏。《姓氏考略》亦注: “宋有阳门介夫。见 《礼记》。子孙以所居为氏。”阳门,春秋宋国门名。
【源】 系自子姓。春秋时宋公族阳门介夫之后,子孙以所居阳门为氏(11,12,17,60)。
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礼记》 阳门介夫之后。” 以地为氏。《姓氏考略》亦注: “宋有阳门介夫。见 《礼记》。子孙以所居为氏。”阳门,春秋宋国门名。
读音:Pàowéi【综】 景颇族姓。世居云南梁河邦角乡,汉姓为韦(168)。
读音:móu【源】 ①相传为颛顼之裔,春秋时小邾子之后,见《路史》(60)。②春秋时牟子(牟,周时子爵小国,故城在今山东莱芜东二十里)之后,见《姓考》(17)。【布】 陕西勉县有此姓。罕见姓氏。《姓氏
读音:hè ruò贺若氏,代居朔方,随魏午迁北,北俗谓志正为贺若,因以为氏。(见《尚友录》)北俗谓忠贞贺若,魏孝文以先祖有忠贞之称,遂以为氏。(见《魏书》)▲〈北周〉贺若敦,代人,骠骑大将军。
读音:ā【音】 今亦音A-(91)。【源】 ①商时伊尹为阿衡(官名,保护教养之官),支孙以官为氏,见《风俗通》(1,7,12,17,60)。 ②北魏时阿伏干氏、阿伏氏、阿贺氏等均改为阿氏(7,12,1
读音:Mǎngluó《姓氏词典》 引 《新唐书》 收载,“唐有莽罗薛吕。”未详其源。
读音:ān shì【综】 老童娶安是女,见《世本》(6)。春秋晋厉公时有大夫安是叔施,见《姓氏英贤传》(7,12,60)。历史上罕见之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引 《姓氏英贤传》云: “
读音:Duī【综】 源出不详。现代罕见姓(91)。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新疆之塔城、湖南之新邵等地有分布。汉族、傈僳族姓氏。塔城等市、县公安局提供; 《中国姓氏大全》 亦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kù ruò gān代北姓,后改为干氏。(见《魏书·官氏志》)
读音:shū xiān【综】 东汉时有犍为(故治在今四川宜宾西南)孝女叔先雄。父泥和为县功曹,溺死,雄自投水中,后六日与父尸相持浮于江面,郡县立碑图像(7,9,11,60)。亦作〔先光〕(17,26)
读音:gāo【源】 ①与皋通。相传为舜臣咎繇(一作皋繇)之后,见《正字通》、《广韵》(15,21,60,181)。 ②春秋时国名,狄赤别种(80)。或以国为氏。罕见姓氏。《中国古今姓氏词典》、《姓氏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