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Jīng

荆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国名为姓氏,出自芈姓。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山(今湖北西部),国号为荆,直到春秋初才改为楚国。楚文王以前的荆君有庶出子孙以国号为姓,是为荆姓。二是出自改姓。秦国楚姓避秦庄襄王嬴子楚之讳,改姓为原国名荆。

荆姓发源于湖北,后迁徙至广东、广西、贵州地区。望族居于广陵郡。如今荆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南等地为多。

荆姓历史人物有荆轲,战国刺客。被燕太子丹尊为上卿,派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太子丹在易水岸边为他饯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他带着秦国逃亡将军樊於期的头和夹有匕首的燕国督亢地区地图,作为进献秦王的礼物。献图时,图穷而匕首见,刺秦王不中,荆轲被杀。荆浩,五代时后梁画家。擅长画山水,常摹写山中古松。所作云中山顶,雄伟磅礴,自称兼吴道子用笔和项容用墨之长。山水画中全景构图和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正是由他所开创,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又工佛像,曾在汴京双林院画过壁画。

荆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九十九位。


楚国旧号荆,此未号楚之前受氏也。望出广陵。(见《通志·氏族略·以国为号》)

▲<战国卫>荆轲,刺客。<后梁>荆浩,沁水人,画家。<清>荆道乾,临晋人,安徽巡抚。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河北之尚义、黄骅,山东之昌乐、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长治,陕西之韩城,湖南之芷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朝鲜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芈姓。楚国旧号荆,此未号楚之前受氏也。” 此以国为氏。② 《姓氏考略》 注云:“又有庆姓改荆者,荆卿是也。” 荆卿,即战国时荆轲,齐人,本庆姓,迁居於卫,称庆卿,后到燕国,称荆卿。望出广陵。

后梁有荆浩; 宋代有荆伯玠,太平兴国登科; 明代有荆茂; 清代有荆道乾,安徽巡抚。

猜你喜欢

  • 沙葛

    读音:Shāgě《姓氏词典》 引 《明史》 收载,其注称: “明有沙葛新的。”未详其他。

  • 少室

    读音:shào shì【源】 居于少室者以为氏,如太室之类,见《国语》(60,62)。 【人】 少室周,春秋时赵简子之臣(6,7,9,12,17)。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郑樵将其

  • 读音:Huàn【源】 见《中国姓氏集》(62),及《中华姓府》(63)。【布】 台湾南投有此姓(64,68,261)。罕见姓氏。《姓氏词典》 引 《中国姓氏汇编》 收载; 《中国姓氏大全》 引 《

  • 索爾多

    读音:Suǒěrduō【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乌喇博尔济城(23,63,180,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乌拉、博尔济城等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 顏濟哩

    读音:Yánjǐlī【源】清满洲八旗姓。凡二派,出沈阳、伯都纳等地(23,63,180,260)。【变】①一作〔颜济理〕(260)。②清镶黄旗满洲前锋佛伦太之妻为颜吉里氏(260),〔颜吉里〕似即颜济

  • 读音:Guī【源】①古帝舜生于沩汭,亦作妫汭,因氏(6,7,11,12)。一说,舜为庶人,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后因氏(21,60)。②周武王时有虞遏父者,为陶正,武王封其子满为陈侯,复姓妫,以奉虞帝

  • 读音:wèi【源】 汉时匈奴以其弟位侍为于寘王,其后或有以“位”为氏者,见《汉书·西域传》(60,62)。【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位安,明时掖县人,嘉靖二年贡士,任训导(15,21,24

  • 大贅

    读音:Dàzhuì【源】 东汉时王莽篡汉自立为帝,国号新,设大赘官,主乘舆服御物。因官为氏(60,62)。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王莽时有大赘官,主乘舆服御之物(见《汉书》

  • 都瓦爾佳

    读音:Dūwǎěrjiā【源】清满洲八旗姓。世居秦集堡(一作章集堡)(23,63,180,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章集堡地方(按:此据《清通志·氏族略》;刘庆华《满族姓氏录》作“奉集堡”,并称

  • 梅佳

    读音:Méijiā【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绥芬(23,63,180,260)。【变】 后改为梅姓(180)。【人】 清镶黄旗汉军副都统崔承书之继妻为梅佳氏(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绥芬地方,乃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