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Sū

苏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封地为姓氏,周武王时期,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建立苏国,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苏氏。二是改姓,北魏跋略氏,改为苏氏。三是少数民族中也有苏氏。

苏姓发祥于河南温县。春秋时,有苏姓定居于两湖一带。汉武帝时,苏建被封为平陵(治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侯,此后不久,此支苏姓又派生出扶风苏姓、武功苏姓、蓝田苏姓。汉末苏姓一支由河南迁到四川眉山。唐初,苏姓入闽。北宋,苏姓南至两广、云南一带,也有到越南、老挝、泰国的北部山区者。苏姓入台湾始于宋、明。清时,苏姓人已广布全国。如今,苏姓尤以广东省为多。

苏姓历史人物有苏秦,战国时期的韩国人。他出身卑微,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说服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与秦国抗衡。苏洵,北宋散文家。深得欧阳修推崇,以文章闻名于世,“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苏洵子,北宋文学家,号东坡居士。其文章挥洒畅达,“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雄放清新,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豪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苏辙,北宋散文家。与父洵兄轼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政治态度与苏轼一致,文学上的成就不如其兄。苏曼殊,近代文学家,精通多种文字,多才多艺。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在当时影响很大。

苏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四十二位。


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曰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吴回,重黎为帝喾火正曰祝融,以罪诛,其后为司马氏。而其弟吴回复为火正,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矾,为昆吾,次曰惠连,为岭胡,次曰篯,为彭祖,次曰来言,为会人,次曰安,为曹姓,季曰季连为芈姓。六人者,皆有后,其后各分为娄姓,昆吾始姓己氏,其后为苏、顾、温、董。当夏之时,昆吾为诸侯伯,历商而昆吾之后无闻。至周有忿生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称之,盖书所谓司寇苏公是也。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于河,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苏氏。(见《苏洵族谱·后录》)

▲<汉>苏建,杜陵人,代郡太守。<宋>苏轼,眉山人,文学家。<清>苏谊,杭州人,画家。

猜你喜欢

  • 读音:Liáo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安徽之临泉,河北之景县、鸡泽,山东之东平,山西之太原、大同、驼城、阳泉、长治及雁北地区均有此姓。汉族姓氏。此姓系景县等县、市公安局提供; 《山西人口姓氏大全

  • 牛武魯特

    读音:Niúwǔlǔtè【综】 清镶白旗蒙古护军花色之妻为牛武鲁特氏(260)。

  • 瑪法琉

    读音:Mǎfǎliú高山族姓氏。台湾高山族之卑南、百宛等族群有之。本为房名(或称家宅名),遂以为氏。卑南、百宛等的姓名构造是 “名+姓氏”。如卑南部人舒摩洛盖·玛法琉、百宛部之果阿勒·玛法

  • 耶未

    读音:Yēwēi【源】 西夏人姓(95)。

  • 读音:wèi【源】 汉时匈奴以其弟位侍为于寘王,其后或有以“位”为氏者,见《汉书·西域传》(60,62)。【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位安,明时掖县人,嘉靖二年贡士,任训导(15,21,24

  • 侯引

    读音:hóu yǐn【源】 南北朝时贺兰之余部有侯引氏,见《魏书》(60,62,242)。【变】 一作〔俟引〕(60,62)。【人】 侯引七发,北魏太祖时贺纳部将,见《通鉴》(242)。历史上代北地区

  • 叔夙

    读音:shū sù【源】 春秋时晋靖侯之裔晋大夫羊舌职之子叔夙之后有叔夙氏(7,17,60)。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据《世本》 注云: “羊舌职生叔夙,为叔夙氏。” 羊舌氏乃晋

  • 读音:Xiàn【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91)。山西汾阳有此姓(278)。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汾阳及吕梁地区有分布。汉族姓氏。《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新编千家姓》亦

  • 读音:Xǔ【源】 见《姓谱》(444)。《姓氏词典》 引 《姓谱》 收载并注此音,未详其源。(按: 《汉语大字典》音xù,未注明其为姓。)

  • 读音:jiàng晋穆公迁都于绛,后以邑为氏。(见《姓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