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Huán

桓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谥号为姓氏。齐国国君死后,谥号为“”,其后人遂以谥号为姓氏。还有一说是宋国有一位叫卿的国君,死后谥号为“”,其后代也有以其谥号为姓者。二是源自改姓,北魏有乌丸氏(原为乌桓氏)改为桓氏。

桓姓早期主要在河南、山东等地活动。汉唐之间主要在江淮地区发展繁衍,在河南、安徽、江苏形成桓氏世家大族,以谯郡为郡望。东晋时期谯郡桓氏权倾一时。后来又扩散到山东、湖南、江西等地。宋代以后,桓氏虽然分布较广,但人数却一直不多。

桓姓历史人物有桓谭,东汉学者,善属文,著有《新论》,《汉书·艺文志》有载。桓温,晋朝龙亢人。他把持朝政,权倾一时,废奕帝立简帝。他曾说过:“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年邪。”曾经阴谋废晋自立,未遂。关于桓姓名人,还有这样一副对联:“功高夹日,威著避骢。”上联指唐代人桓彦范,夹日,意为在太阳两旁,比喻辅佐天子。因他曾在唐中宗时任侍中,敢于直言进谏,封扶阳郡王,出任濠州刺史,后被权臣武三思陷害致死。下联指东汉人桓典,为顺帝时太傅桓焉的孙子,能传家学。他曾在灵帝时担任侍御史一职。当时宦官专权,权势炙手可热,但他从不依附宦官。建安年间官至御史中丞,封关内侯。

桓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零七位。


【源】①相传黄帝之臣有桓常,审地利。桓氏宜出此(60,62)。②系自姜姓。春秋时齐桓公之后,以谥为氏(6,7,12,17)。③系自子姓。春秋时宋桓公之孙向魋称桓氏(7,11,12,17)。④北魏时乌丸氏改称桓氏,见《魏书·官氏志》(12,17,70,242)。 【望】谯郡(17,21,60,418)。 【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人】桓跳,春秋时齐大夫(21)。桓贷,北魏太宗时乌桓人,执金吾,见《通鉴》(242)。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黑龙江之嫩江县,辽宁之清原,山东之平邑、平度,河北之乐亭,山西之太原、晋城,陕西之韩城,湖北之武昌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注云: “黄帝臣有桓常,审地利,桓氏宜出此。” ②郑樵注云: “姜姓,齐桓公之后,以谥为氏。”③又云: “宋桓公之后向魋亦号桓氏。” 此亦以祖辈谥号为氏,系出子姓。④又云: “乌丸氏改为桓氏。” 乌丸,北魏姓氏。似出自鲜卑。⑤《中国姓氏大全》 称: “为桓侯氏所改。”⑥郑樵又云:“桓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为姜姓。”

秦代有桓; 汉代有桓荣、 桓虞、 桓宽; 晋代有桓温,征西大将军。

猜你喜欢

  • 斟灌

    读音:zhēn guàn【源】系自姒姓。夏同姓诸侯,以国为氏,见《风俗通》(1,3,7,60)。寿光县有斟灌亭(故城在今山东寿光东斟灌店),盖其封国(1,17)。 【望】安邑(17,60,418)。历

  • 覓諾

    读音:Mìnuò【源】 西夏吐蕃有觅诺族,以族为氏(31)。

  • 读音:Lù【源】 系自妫姓。田齐之后,见《路史》(17,62,63)。《姓氏词典》收载,其注据《路史》云: “源於妫姓,系田齐之后。战国时田和取代姜氏君权,自立为齐侯。”

  • 沙吉

    读音:Shājí【综】 藏族姓(房名)。历史上吐蕃军中姓释迦之藏人留居四川马尔康后,将其姓命为房名,以后又讹为沙吉(217)。

  • 阿伏于

    读音:ā fú yú代北姓,后改为阿氏。(见《魏书·官氏志》)历史上代北地区罕见之三字姓,《魏书·官氏志》收载。(按: 疑此即 《郑通志·氏族略》 所收之“阿伏干”,盖因 “干”、“于”形近而

  • 陶丘

    读音:táo qiū【源】 帝尧之子丹朱居陶丘(故城在今山东定陶西南),其后以地名为氏(6,7,12,15,17)。【变】 一作〔陶邱〕(6,17)。【人】 陶丘德,春秋时齐大夫(7,12,60)。陶

  • 迦魯

    读音:Jiālǔ【综】 元时姓。元世祖时有迦鲁纳答思,畏吾儿人,通天竺教与诸国语(21,57,60)。元代畏吾儿(今译作“维吾尔”) 族姓氏。元世祖时有迦钱·纳答思,通天竺教及诸国语。《元史》

  • 梅掌

    读音:Méizhǎng景颇族姓氏。载瓦支系,意为 “堆芋头”。与“梅普”、“梅何” 同源。参见 “梅普”、“梅何”条。《中国人的姓名·景颇族》 收载。

  • 來默

    读音:Láimò【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察哈尔(23,63,260)。清代蒙古姓氏。世居察哈尔地方,为蒙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 尼質

    读音:Nízhì【综】 彝族姓。今四川雷波上四坝乡有此姓,为原白彝之姓,汉姓为丁(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