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
【源】 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柘(故城在今河南柘城北),其后以邑为氏(6,11,12,17,60)。【望】 武陵(17,60,418)。【布】 北京、四川成都(91)、永川、云南东川(380)等地均有此姓。【人】 柘稽,春秋时越大夫(17,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四川之成都、名山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楚大夫以地为氏。《急就章》汉有柘温舒。望出武陵。”柘,原为春秋陈地,后并入楚,其地即今河南柘城。
春秋时有柘稽; 汉代有柘温舒;宋代有柘淳,及进士第。
【源】 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柘(故城在今河南柘城北),其后以邑为氏(6,11,12,17,60)。【望】 武陵(17,60,418)。【布】 北京、四川成都(91)、永川、云南东川(380)等地均有此姓。【人】 柘稽,春秋时越大夫(17,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四川之成都、名山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楚大夫以地为氏。《急就章》汉有柘温舒。望出武陵。”柘,原为春秋陈地,后并入楚,其地即今河南柘城。
春秋时有柘稽; 汉代有柘温舒;宋代有柘淳,及进士第。
读音:Āmóu【综】 彝族姓。属毛省家支,云南宁蒗有此姓(375)。现行彝族姓氏。今四川之峨边有分布。此姓系峨边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
读音:gān shì【源】 周时甘昭公之裔甘平鳅为王卿士,其后有甘士氏(6,12,17,60)。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 “周甘平公为王卿士,因氏焉,此以邑系为氏。”
读音:Qióng【综】源出不详。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中国姓氏集》(62)。《姓氏词典》 引 《中国姓氏汇编》 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Bǐdì【综】 拉祜族姓。世居云南金平茨通坝乡大寨,汉姓为马(134)。
读音:Sū【源】 ①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陆终,陆终生为昆吾,封于苏,即有苏氏(故城在今河南温县西南),至周武王,用苏忿生为司寇,邑于苏,子孙因以为氏(9,11,
读音:háo【源】 见《万姓统谱》(15,21)。【布】新疆呼图壁(342)、台湾台北(68,261)、四川成都(91)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固安、山西之运城、四川之成都等地有分布
读音:Nán【综】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91)。山西汾阳有此姓(278)。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长治、平遥及吕梁地区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新编千家姓》亦收,未详其源。
读音:chuán见《姓苑》。
读音:Kè/Keh【综】源出不详,江西吉水曾有此姓,见《江西通志稿》(433)。
读音:Zhòu【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91)。北京、湖北武汉等地均有此姓(91)。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湖北之武汉、广东之吴川等地均有分布。《新编千家姓》 亦收载,未详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