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dūn

【源】 ①系自姞姓。黄帝裔孙封于敦,后灭于郑,子孙以为氏(11,12,17,60)。②史敦之后。史敦系秦文公时人(11,21,60)。③清时满洲人姓(260)。【望】 陈留(17,21,418)。【布】 河南卫辉(287)、江西兴国(353)、安徽淮南(362)、浙江余姚(389)、台湾桃园(64,68,261)、彰化(64)、山西广灵(391)、辽宁沈阳、河北获鹿、望都、北京等地均有此姓。【人】 敦昌,汉时弘农人(12,21)。敦铎,明时滁州人,保定推官(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景县、辛集、获鹿,山东之鱼台,黑龙江之嫩江县,山西之太原、长治,广西之荔浦,云南之陇川、邱北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引 《陈留风俗传》云: “敦氏,姞姓之后。” ② 《续通志·氏族略·补遗》注曰: “秦史敦之后。”则以名为氏。

春秋时卫有敦洽,(按: 《中国姓氏大全》 引作“敦治”); 汉代有敦倚; 晋代有敦伟; 元代有敦必乃。

猜你喜欢

  • 读音:jiān【音】 又音牵(Qiān),见《正字通》(80)及《辞源》(91)。【源】 罕羌、幵羌,羌之别种,归降汉后,处于甘肃天水地区,汉置罕幵县(故治在今甘肃天水南),因以为姓,见《汉书·赵充国

  • 趣馬

    读音:Qùmǎ【源】 趣马,《周礼》夏官之属,即趣养马者也。周时趣马蹶父之后,以官为氏,见《姓氏英贤传》(6,12,15,60)。【人】趣马思,东汉时南阳郡功曹(6,21)。历史上罕见复姓。《中国姓氏

  • 烏護

    读音:wūbù【源】 ①相传炎帝参卢之后有乌护氏,见《路史》(60,62)。②北狄(一作赤狄)七姓之一为乌护氏(17,60,62)。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并注其源: ①其注引 《路史》

  • 古饒時

    读音:Gǔráoshí【综】 傈僳族姓。云南傈僳族以星为原姓图腾的氏族名,土语为古饶时,汉姓为古(150)。

  • 阿伏干

    读音:ā fú gān【源】 阿伏干,原为蠕蠕别部,居阿步干山,在今甘肃皋兰南50里,因步、伏古声近似,译言互用,该部落居此山,因以为号,后遂氏焉(70)。【变】 ①北魏时改阿伏干氏为阿氏,见《魏书·

  • 魁傀

    读音:Kuíguī【综】 神农氏曰魁傀氏,后改为魁氏(60,62,63)。历史上罕见姓氏。《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引《路史》云: “神农氏长八尺有七寸,生而牛首人身,怪异之相,乃曰魁傀氏。”音

  • 读音:wēi【源】 ①系自子姓。宋微子微仲之后(11,12,15,17,60)。微子为纣兄,封于微,故城在今山东梁山西北15里之微子店。当以国为氏。②殷、周时西南夷人之古国,曾与武王会师伐纣。微国故城

  • 班丘

    读音:Bānqiū【源】班丘系地名,以地为氏(60,62)。历史上罕见之复姓。《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 “地名,以地为氏。”未详其他。

  • 晃合丹

    读音:Huǎnghedān【源】 元时人姓(57)。【变】 ①亦作〔晃合坛〕(57)、〔晃忽摊〕、〔晃兀摊〕(13)、〔鸿和坦〕、〔哈坦〕(24)、〔儿合丹〕(61)。②晃答豁儿,元太祖时为火儿赤(官

  • 額魯

    读音:Élǔ历史上羌族之党项人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西夏有武功大夫额鲁元智、额鲁世;又有殿前太尉额鲁丝甫、额鲁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