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姓氏起源>慕容

慕容


读音:Mùróng

慕容姓主要是出自鲜卑族。鲜卑族单于自云“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因以慕容为姓。

慕容姓早期居住在西北地区,东晋到十六国时期得到极大发展,望族居于敦煌郡及雁门郡。

慕容姓历史人物有北宋人慕容晖,与苏轼为友,嗜酒如命且很有才思,因他家有两株楠木,所以人称双楠居士。

慕容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三十六位。


【源】①昌黎棘城慕容氏,源出鲜卑。汉桓帝时,鲜卑大人檀石槐分其地为中、东、西三部,中部大人柯最阙,居慕容寺,为大帅。是为慕容部之始。以部为氏(6,7,12,17,27)。②灵州慕容氏,源出吐谷浑。唐时李靖平吐谷浑于西海之上,获其王慕容伏允,见《旧唐书》。隋以前,吐谷浑无姓慕容者,疑其族为鲜卑慕容氏之支裔(242)。【变】初慕容破后,种族乃繁,天赐末,颇忌而诛之,时有遗免,不敢复姓,皆以舆(一作兴)为氏。延昌末,诏复旧姓(27,63)。后有改姓慕氏、兴氏者(27,70)。【望】敦煌(17,60,418)。【布】台湾台北(68)、安徽淮南(362)、湖北钟祥(388)、广东新丰(296)、顺德(363)等地均有此姓。【人】慕容廆,前燕时鲜卑人,晋永嘉初自称鲜卑大单于,太兴初封辽东公(61)。


现行较罕见复姓。今湖南之芷江有分布。《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历史上鲜卑族姓氏。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注引 《三国魏志·注》 所引 《魏书》 云:“汉桓帝时,鲜卑檀石槐分其地为中、东、西三部。中部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寺,为大帅。是为慕容部之始,此因地命部,因部为氏。” ②郑樵注云: “高辛少子居东北夷,后徙辽西,号鲜卑,国于昌黎棘城。至涉归为鲜卑单于,自云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 遂以 “慕容” 为氏。③又注: “或云冠 ‘步摇’,音讹为 ‘慕容’。” 《晋书·慕容廆载记》 尤详: “其先有熊氏之苗裔。……秦汉之际为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因此为号。魏初,莫护跋建国於棘城之北,时燕代多冠步摇冠,莫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 ‘步摇’。其音讹为‘慕容’。” 后或音讹而为 “莫舆” 氏。④郑樵又注:“初,慕容氏破,后种族仍繁,后魏天赐末颇忌而诛之,时有免者,皆以 ‘兴’ 为氏。延昌末,诏复旧姓,而其子女先入掖庭者犹号慕容多於他族。” ⑤或为冒姓。《续通志·氏族略·总论·冒氏》 载: “慕容超本汉祖同阎氏,冒姓阎,后又姓慕容氏。”

后魏有慕容白曜,济南王; 隋代有慕容三藏,大将军; 唐代有慕容琦; 宋代有慕容彦逢,刑部尚书。

猜你喜欢

  • 可沓

    读音:kě tà【综】 鲜卑人姓。南北朝时梁有河南王可沓振(6,9,12,60)。可沓振一作可达振(17,62)。疑可沓系可达氏之异译。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未详其源。“梁

  • 季随

    读音:jì suí周八士季随之后。(见《世本》)

  • 白格屯

    读音:Báigétún【综】 清镶蓝旗蒙古领催色黑之妻为白格屯氏(260)。

  • 咸丘

    读音:xián qiū【源】 ①春秋时鲁大夫食采于咸丘(故城在今山东巨野西咸亭),以邑为氏(7,11,60)。②春秋时齐公族有咸丘氏,见《路史》(17,60)。【变】 一作〔咸邱〕(17)。【望】 齐

  • 安是

    读音:ān shì【综】 老童娶安是女,见《世本》(6)。春秋晋厉公时有大夫安是叔施,见《姓氏英贤传》(7,12,60)。历史上罕见之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引 《姓氏英贤传》云: “

  • 读音:tuán见《姓苑》。

  • 读音:xīng【源】 ①古帝少昊氏之后,见《姓苑》(17,62)。②春秋时宋司星子韦之后(60)。③土族姓(195)。【望】 济北(17,418)。【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星重,晋时济北

  • 文德

    读音:Wéndé【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塔克什城(23,63,180,260)。【人】 清正白旗蒙古领催卜冲乌之妻为文德氏(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塔克什城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

  • 勃窣野

    读音:bó sū yě【源】 ①其先发羌之祖曰勃窣野,健武多智,稍并诸羌,据其地。蕃、发音近,故其子孙曰吐蕃,而姓勃窣野,见《唐书》(7,11,17,60)。②晋末十六国时南凉王秃发利鹿孤之后有勃窣野

  • 读音:Yùn【综】 源出不详。现代罕见姓(73,91)。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未详其源。《中国姓氏大全》音yūn,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