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Fú

伏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祖辈名号为姓氏,源于风姓,伏羲后裔。伏羲氏苗裔,有用“”作为自己姓氏者,遂成伏姓。二是改姓。北魏俟伏斤氏改为伏氏。

伏姓春秋战国时主要分布于山东章丘一带,两汉及曹魏时期有移居今山东安丘、山西太原、河北高阳的。南北朝至隋唐以后,今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湖北、湖南等地均有伏姓入居。宋元之际,伏姓在今湖南繁衍得格外兴旺,并在今四川、重庆以及两广之地散布。明初,山西伏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北京等地。明末湖广填四川,伏姓有入居今四川、重庆的。如今,伏姓尤以湖南等地为多。

伏姓历史人物有伏胜,一名伏生,西汉经学家。早年任秦博士,专治《尚书》,是西汉今文《尚书》最早的讲授者。伏羲娥,伏胜女,才女,世称伏女。文帝时伏胜九十余岁,行动艰难,不能正言,使女传《尚书》于晁错,得二十八篇。伏恭,东汉经学家。曾任常山太守。敦修学校,教授不辍,北州多为“伏氏学”。伏湛,东汉臣,名儒。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为人笃信好学,时称师表。

伏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一十四位。


【源】 ①系自风姓。古帝伏羲之后,见《姓苑》(9,11,12,17)。②春秋时孔子弟子虙不齐之后,虙、伏、宓三字古时相通(60,62)。③北魏时俟伏斤氏后改为伏氏(11,12,17)。【望】 济南、太原、高阳(17,21,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湖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伏姓人数68%。【人】 伏胜,汉时济南人,曾为秦博士,汉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胜时年90余,老不能行,使晁错往受之,得29篇,撰有尚书大全(6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尚义,山东之昌乐、东平,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甘肃之永登、徽县,贵州之普安,云南之河口,四川之通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风姓,伏羲之后,遂以为氏。与任、宿、须句、颛臾同祖。” 此以名号为氏。②又注: “俟伏氏改为伏氏。” (《中国姓氏大全》、《姓氏词典》 据 《魏书·官氏志》 俱引作“俟伏斤氏”改为伏氏。) ③ 《姓氏考略》 注云: “汉济南多伏姓,孔子弟子虑不齐之后。虑、伏、宓并通。”

西汉有伏胜; 南朝梁有伏迁; 晋代有伏滔,游击将军; 唐代有伏适,医家。

猜你喜欢

  • 读音:dài【源】 ①周时代国(故城在今河北蔚县东北),战国时为赵襄子所灭,子孙以国为氏(6,7,9,12,60)。②代北姓。北魏太祖时乙弗部帅代题,见《魏书》(242)。③清满洲八旗姓戴佳氏改为代姓

  • 年逈

    读音:Niánjiǒng【综】 清正蓝旗蒙古护军克什布之妻为年迥氏(260)。

  • 子剡

    读音:zǐ yǎn【源】 春秋时齐大夫之后有子剡氏(17,60)。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据《路史》 注云: “齐大夫后有子剡氏。”未道其详。

  • 读音:Qú/Chyu【综】 源出不详。台湾台东有此姓(68,261)。

  • 哈蘇哩

    读音:Hǎsūlī【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吉林乌拉(23,63,180,260)。驻防白都讷(白亦作伯)满洲镶红旗中有哈苏哩氏(259,260)。 【变】 亦作〔哈苏理〕(260)、〔哈苏里〕(18

  • 西爾

    读音:Xīěr纳西族姓氏。今云南之宁蒗、永宁有分布。“尔”,汉意为骨头,其引申义相当于汉族的氏族或家族。后或改为单姓“石”。见《中国人的姓名·纳西族》。

  • 读音:Xī【源】 ①春秋时郑、宋之间有隙地六邑,其一曰锡(故城在今河南东部),宋元公之孙食采于此,必其后以邑为氏(7,17,60)。②汉时西域姓(60,62)。③古贤人锡寿之后(6,7,9,12)。④

  • 是蘭

    读音:Shìlán【源】 ①鲜卑姓(11)。②氐羌姓(60,62)。【人】 是兰安定,北魏时建州刺史,见《北史》(27,242)。历史上少数民族姓氏。《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云: “氐、羌姓。”又

  • 額托

    读音:Étuō【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长白山(23,63,180)。【人】 额托萨音达哩,清满洲正红旗人,世居长白山,顺治中从征俄罗斯阵亡,赠云骑尉(23)。清代满族姓氏。《清通志·氏族略

  • 卜力傑也日

    读音:Bǔlìjiéyěrì【源】 鄂温克族姓,原系鄂温克族索伦部之音千氏族(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