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ī

伊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伊尹之后。二是为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伊姓今尤以河北为多。

伊姓历史人物有伊尹,商朝大臣,伊姓始祖。曾辅佐商汤灭夏,综理国事,是上古时期有名的贤相。

伊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三十九位。


【源】 ①古伊国,炎帝裔尧之母家,侯国,自伊徙耆,又为伊耆氏,见《路史》(17)。帝尧伊祁氏之后有伊氏(12,21)。伊祁山在河北完县西,尧住此山,后因作氏,见《寰宇记》(87)。②有莘氏女采桑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之中,即伊尹也,后居伊水(在今河南蒿县),以地为氏,见《风俗通》(1,17,28,60)。③汉时匈奴人姓。汉元狩四年,伊即轩来降,封众利侯(242)。④河南伊氏,鲜卑人,其先与魏主同源(242)。北魏献帝以弟为伊娄氏,后改为伊氏,见《魏书·官氏志》(6,12,17,60)。⑤清高丽人姓(23,260)。⑥清满洲八旗姓伊拉齐氏、伊拉哩氏等后有改为伊氏者(180,260)。今满族姓(344)。⑦台湾土著(65)、土(195)、回、蒙古(344)、锡伯(433)等民族均有此姓。【望】山阳、陈留、河南(17,21,60,242,418)。【布】分布很广,但人口不多。尤以河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伊姓人口39%。【人】伊尹,名挚,又名阿衡,汤时贤相(6,9,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上海之松江、天津之武清、山东之平度及东平、山西之太原、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满、朝鲜、锡伯、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据 《三辅旧事》 注云: “尧初生,依伊侯长孺,因以为氏。”郑樵亦云: “(伊),即伊祁氏之后也。”② 《姓氏考略》 又据《姓谱》 注云: “有莘氏女采桑伊川,故伊尹以邑为氏。”望出陈留、河南、山阳。③或为鲜卑姓所改。郑樵注云:“伊娄氏改为伊氏。” 《姓氏考略》 据 《魏书·官氏志》 亦注: “拓跋邻以次弟为伊娄氏,后改为伊氏。” ④清代高丽族亦有伊姓。原籍无考。《清通志·氏族略》有载。⑤锡伯族、满族之伊姓,皆为伊拉哩氏所改。后或取其首音谐以汉字“”而为单姓。见《中国人的姓名·锡伯族》及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猜你喜欢

  • 兀颜

    读音:wù yán女真姓,望出陇西。▲<金>兀颜畏可,猛安人,安化军节度使。

  • 读音:Jū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长治、晋城、运城等地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Fū【综】 源出不详。见《中国姓氏大全》(91)。山东新泰(359)、上海(91)、嘉定(351)、浙江普陀(297)、江山(325)、余姚(389)、奉化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

  • 读音:Dǐ【源】 或系蚳氏所改(62)。【人】抵世常,晋时中山人,见僧道世《法苑珠林》(7,63)。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阳泉、朔州等地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姓氏词典》 引《古

  • 读音:Pó【源】 见《中华姓府》(63)。江西有鄱阳湖,或以水为姓(91)。【布】 广西贵县大墟(62)、湖北麻城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馀干等地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

  • 读音:Liú/Liou,Lyou【综】源出不详。山东沂水有此姓(332)。

  • 读音:ōu欧冶子之后,转为区氏,望出渤海。又云,今岭南多此姓。(见《万姓统谱》)▲<汉>区博,王莽时为中郎。<南齐>区金、南海人,琛州刺史。<明>区大任,顺德人,南

  • 魯哈納

    读音:Lúhānà【综】元时蒙古人姓(33)。

  • 巴爾卡吉爾

    读音:Bāěrkǎjíěr赫哲族姓氏。本氏族名,族人以之姓。见《中国人的姓名,赫哲族》。

  • 扎克菛魯

    读音:Zhákèsūlǔ【综】 清时赫哲人姓(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