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那婁
读音:Yǐ'nālóu
历史上代北地区三字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后改为娄氏。
或作 “乙那蒌”。
历史上代北地区三字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后改为娄氏。
或作 “乙那蒌”。
读音:Lì【音】 亦音勒(Lē)(17)。【源】 春秋时齐大夫采邑,即平原朸县(故城在今山东商县),后因以为氏,见《姓考》(17,62)。【望】 平原(17,418)。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 引 《
读音:Mǎo/Mau【音】 夘有Mǎo、Qīng二音。见夘(Qīng)姓。【综】 源出不详。台湾台中有此姓(64,68,261)。
读音:Tūbódǎi【源】 元时色目三十一氏中有秃伯歹氏(130)。【变】 清《续通志·氏族略》作〔图卜岱〕(24)。元代 “色目人” 姓氏。为元色目人三十一种姓之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收载;
读音:Kě/Kee,Ko【综】 源出不详。见《中日姓氏汇编》(401)。
读音:yuè见《姓苑》。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忻州有分布。汉族姓氏。《中文大字典》转引 《姓苑》收载; 《姓氏词典》据《姓谱》注云: “以地为姓氏。广东、广西为古百粤之地,唐代设置粤州,即
读音:Chū【源】 见《姓解》(9,62,63)。疑即樗氏。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引《集韵》收载;《姓氏词典》引《通鉴外纪》亦收,未详其源。
读音:Bǎojì【源】 清蒙古八旗姓。凡二派,出科尔沁、察哈尔等地(23,63,260)。
读音:Āhè现行彝族姓氏。今四川之峨边有分布。此姓系峨边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
读音:āi【源】 春秋时鲁哀公之后,以谥为氏,见《风俗通》(1,7,17,21,60)。【变】 明时有改哀氏为衷氏者(24)。【望】 南康、东阳、广汉(17,21,60)。【布】 河北卢龙(289)、
读音:A-xié【综】 彝族姓。属旺张家支,云南宁蒗有此姓(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