䧑
【源】 ①春秋时晋卿以采邑为氏有铜鞮氏。铜鞮氏之支派又有䧑氏、蹄氏、鞮氏、鲑氏(19,21)。②一说,即古隄字,见《姓苑》(9,12,15)。【变】 一作奃(17)。【望】 河西(17,418)。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即古 ‘隄’ 字,见《姓苑》。今作 ‘堤’。” 《姓氏词典》音dǐ,姑兼收。
【源】 ①春秋时晋卿以采邑为氏有铜鞮氏。铜鞮氏之支派又有䧑氏、蹄氏、鞮氏、鲑氏(19,21)。②一说,即古隄字,见《姓苑》(9,12,15)。【变】 一作奃(17)。【望】 河西(17,418)。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即古 ‘隄’ 字,见《姓苑》。今作 ‘堤’。” 《姓氏词典》音dǐ,姑兼收。
读音:Yù【源】 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或为城姓所改,或因界域之事以为姓(62)。【布】 台湾有此姓(65)。罕见姓氏。《中国姓氏大全》 引 《中国姓氏集》收载; 《姓氏词典》 引 《
读音:dì yī【源】 系自妫姓。汉武帝徙齐诸田于园陵,以门族次第为氏,故有第一氏,见《风俗通》(1,60,62)。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据《风俗通》云: “其先齐诸田,徙园陵者
读音:Sūxiá【综】 彝族姓。四川凉山地区有此姓(208)。
读音:ài jīn艾斤氏改为艾氏。(见《河南官氏志》)历史上罕见复姓。《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收载。其注据《河南官氏志》 云: “艾斤氏改为艾氏。”(按: 《郑通志·氏族略》作“去斤氏”。)
读音:Zhuāngyú【综】源出不详。或由庄、余二单姓所合成。台湾彰化有此姓(68,261)。
读音:Kāliǔ【综】 苗族姓。喀柳,贵州黄平县一地名,以地为氏,汉姓为龙(116)。
读音:hú wà sù【源】 唐时回纥九姓,其七日斛嗢素,见《唐书》(6,60,62)。历史上回纥族氏。《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据《唐书》 云:“回纥九姓,七曰斛嗢素。”或作“斛素”。
读音:sū pí女国世以女为王,姓苏毗。(见《北史·西域传》)
读音:Wūqígé【综】 清正红旗蒙古马甲诺图顾礼之妻为乌齐格氏(260)。
读音:zī【源】 ①系自子姓。春秋时宋公族支庶分居于戴(故城在今河南考成东南5里)者,后有菑氏(8,17,60)。②系自曹姓。春秋时邾子捷菑之后(17)。③菑,春秋时齐邑,当居者以邑为氏,见《姓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