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魏三体石经录

魏三体石经录

一卷(民国十二年石印本)。吴宝炜撰。宝炜字宜常,河南潢川人。有《集拓汉魏石经残字》三编四卷,已著录。此书乃取民国十一年(1922)洛阳新出魏正始石经半段碑及残石的释文影印而成。半段碑两面刻字。正面为《尚书》之《无逸》、《君奭》共三十四行。北面为《春秋》之《僖公》、《文公》经二十二行。残石的正面刻《尚书·多士》十一行,背面刻《春秋》之《文公》经十行。半段碑与光绪中叶黄县丁氏所得《尚书·君奭》残字相合,同为一碑的下半段。所以编中也将其附录于后。吴氏的释文以今隶写定,而不录古、篆二体。吴氏又略考古今经本的异同。如《尚书·多士》篇今本“王曰猷告尔多士,予惟时其迁居西尔,非我一人奉德不康宁”,而石经“王曰猷”一行在“西尔非”一行后,“殷革夏”一行前,与今本迥异,即“朕不敢有后”下多“王曰猷告尔多士”一句。吴氏又据《晋书·赵至传》嵇康在太学写石经的记载,即认为正始立石之时是由嵇康书丹的,一反前人之说。按,嵇康写经是摹录原文,与石季龙载记遣国子博士诣洛阳写石经之意相当。汉魏之时,拓墨之事未兴,据《后汉书》,熹平石经初立,观视和摹写的人每日达千余。正始立石时当亦同此。三字石经出于邯郸淳之手自有根据,不宜轻易改变。

猜你喜欢

  • 五经圭约

    明蒋鸣玉(生卒年不详)撰。鸣玉字楚珍,号中完,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崇祯十年进士,官台州府推官。他于四书五经皆有讲义,解四书者名《舌存》,解五经者名《圭约》,取如土圭测日影,至约而赅之意。初每经皆分总

  • 书经诠义

    十四卷。清汪绂撰。汪绂一名烜,字灿人,号双池,安徽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此书有汪氏自序两篇,一篇在雍正癸丑,一篇在乾隆癸酉,基本宗朱熹、蔡沈两家之说。但是朱熹也曾怀疑晚出的《古文尚书》,此书则对《

  • 音律节略考

    一卷。清潘继善(生卒年不详)撰。潘继善号本庵,婺源(今安徽婺源)人。是书首先列举律吕损益上下相通之法,其次列正半变半诸律长短之法,再次列十二律还相为宫之法,最后列黄宫七管至应宫七管十二图,即《律吕新书

  • 周易原篇解

    十二卷。清胡道问撰。道问字近思,江西会昌人,乾隆间诸生。作者认为易篇第不合,所以名此书为“原篇”。胡氏认为古本易共十二篇,即:伏羲卦象为一篇,每卦下附以孔子之大象,认为大象专以解伏羲之易;文王之彖辞上

  • 诗品

    ① 三卷。南朝梁钟嵘(468?-518)撰。钟嵘字仲伟,颖川长社(今属河南长葛)人。颖川长社钟氏为世族,钟嵘的七世祖钟雅官尚书右丞、御史中丞,父亲钟蹈为齐中军参军。钟嵘在齐永明三年(485)与兄钟岏同

  • 虚白室文抄

    二卷。《诗钞》十一卷。清方昌翰(生卒年不详)撰。方昌翰,字宗屏,安徽桐城人,官新野知县。方昌翰既能诗,而有闻于时。其诗有以名德著者,有以功业著者,有以经学著者,有以文辞著者。作者绩学继志,早年所作之诗

  • 复初集

    三十六卷。明方承训(约1573年前后在世)撰。方承训,号鄈卹,安徽徽州(今歙县一带)人。生卒年不详。此集为承训自编。前有万历十一年(1583)自序,称家世役什一,不乐仕进。又称间以玉献,即被摈斥弗用。

  • 诗考补注

    二卷。附《补遗》一卷。清代丁晏撰。丁晏曾著《六艺堂诗礼》七卷,此书即为其一。宋王应麟《诗考》因系草创,未及审定,错误较多,有的前后重复,有的次序失当,有的援据不准。近世刊本讹误更多。丁晏此书对《诗考》

  • 冬游记

    一卷。明罗洪先(1504-1564)撰。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吉水(属江西省)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觉其甚好,欲拜王守仁为师,因其父反对乃罢。于是拜同邑人李中为师,传习王学。嘉靖八年(152

  • 圣学嫡派

    四卷。明过庭训撰。庭训字成山,平湖(今属浙江)人。生卒不详。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官至福建按察使。该书主要记叙历代儒者事迹,上起汉董仲舒、下至明罗洪先,共三十六人。各人略录其言行,然大抵抄录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