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赤水元珠

赤水元珠

三十卷。明孙一奎(1522-1619)撰。又名《赤水玄珠全集》、《孙氏医书三种》。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休宁县(今属安徽)人。因父病而立志学医,先师从汪机的弟子黄古潭,又研究经典医著及诸大家典籍,勤奋好学,诵读无间,历寒暑三年。为寻师访友,曾远历湘赣江浙等地,广询博采,择善而从,历三十余年乃精于医,为人治病,每有良效,名噪当时。著有《医旨续余》、《医案》等书。孙氏治学,反对“徒以方书为捷径”,而重视理论研究,不仅沉酣于《内经》、《难经》之书,精研本草,参阅方书,并结合仲景之后历代名家医著,加以融汇贯通。他认为:“医者能因古人之法,而审其用法之时,斯得古人立法之心矣”,“仲景不独以伤寒擅长,守真不独以治火要誉,戴人不当以攻击蒙讥,东垣不专以内伤树绩,阴有余阳不足之论不可以疵丹溪,而樱宁生(指滑伯仁)之长技,亦将与诸公并称不朽”。(《医旨绪余》)孙氏反对命门、三焦等理论并有独到见解,认为营气、卫气的生理功能实由宗气所宗,人的呼吸赖宗气的推动。人身君相之火均为人火,为内火,不能以君相来分属天人,而心为君火,包络、三焦为相火,乃亘古不易之论。在治疗中孙氏“首重明证”,认为“凡证不拘大小轻重,俱有寒、热、虚、实,表、里、气、血”之分,且病变多有始同而终异,执法不能执一而无权变。在遣方用药中十分重视对三焦元气的保护,与其三焦、命门理论相印证。此书分七十七门,每门又分列病症,根据《内经》、《难经》等理论,引录文献二百六十五种。结合自己多年临床体会,对内、外、妇、儿各科疾病予以论述。条分缕析,分述因、证、处方,并附各家治验。如风门中又分伤风、真中风、类中风、痦痱;寒门中又分中寒、恶寒。大旨以明证为主。其中辨古今病证名称相混之处尤为明晰。在治疗上重视保护三焦元气,反对滥用寒凉之品。此书中孙氏的学术见解颇为各世医家所重视。唯卷十“怯损劳瘵”门附“方外还丹”,专讲以人补人采炼之法,非为正道,为全书之瑕疵。有明万历十二年(1584)初刻本,民国三年(1914)上海著易堂书局铅印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春秋论

    二卷。清严珏撰。珏字佩之,号生轩,江苏无锡人。家贫好学,潜心于《易》、《春秋》,学宗乡先贤高攀龙,曾讲学东林书院,以布衣终老。著述除《春秋论》外,还有《生轩易说》、《春秋集说》、《尚书讲义》等。《春秋

  • 南斋摘稿

    十卷。明魏骥(1373-1471)撰。魏骥,字仲房,号南斋,萧山(今属浙江)人。明永乐三年(1405)举人,以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召参与修《永乐大典》,后擢太常寺卿。明正统中迁吏部侍郎,累官至南京吏部

  • 朔方备乘札记

    一卷。清李文田撰。作者生卒年及生平事迹见前《黑鞑事略札记》条。李文田精究朔方舆乘,著有《元秘史注》、《元史地名考》、《耶律楚材西游录注》等。《朔方备乘札记》盖作者读《朔方备乘》,校注于书眉及旁注者,由

  • 西渡集

    二卷。《补遗》一卷。宋洪炎(约1108年前后在世)撰。洪炎,字玉父,南昌(今江西南昌县)人,生卒年不详。元祐末(1093)进士,官至著作秘书少监。炎与兄朋、刍、弟羽号曰“四洪”,皆黄庭坚之甥,受诗法于

  • 北山律式

    二卷。宋叶梦得(生平详见《春秋传》)(1077-1148)选。二十卷辞目。《春秋传》俱有麟台故事,编前有梦得序,称致道《北山集》四十卷,既为之序。人皆知致道之文,而不知其诗。即知其诗,亦仅知其古风,而

  • 蒙古游牧记

    十六卷。清张穆纂,何秋涛校补。张穆(1805-1849)字诵风,号石州,山西平定人,道光十二年(1832)优贡生,十九年(1839)应顺天乡试,因不堪受辱而退场,遂绝意仕进,专心致学。何秋涛字愿船,福

  • 净心诫观法

    一卷。唐代释道宣撰。道宣生平事迹详见《四分律合注戒本》辞条。《净心诫观法》一书,道宣作于隋州与唐寺,由弟子泰山,灵严寺僧人慈忍刊行于世。全书共有文三十篇,第一篇为释名,第二篇为序宗,第三篇为五停,第四

  • 吴山鷇音

    八卷。清林云铭(约1673前后在世)撰。林云铭,字西仲,侯官(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任徽州通判。耿精忠之乱,云铭方家居,被囚十八日,清兵破关,始得释,又尝寓居杭州。著有

  • 隶八分考

    一卷。清顾蔼吉撰。参见《隶辨》。是书讨论隶与八分之辨,旨在澄清这个自来聚讼不休的问题。顾氏取《说文序》、《汉书·艺文志》、《后汉书·儒林传》、《晋书·卫恒传》、《四体书势》、《唐六典》、张怀瓘《书断》

  • 枕中记

    见《枕中书》。